《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研究》中期总结性报告,摸索前行,初见成效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0-12-03 点击:

《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中期总结性报告 摸索前行,初见成效 XXXX幼儿园 幼儿阶段是美术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每一个幼儿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才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材料是体现美术作品灵魂的重要载体,是孩子们学习、创造中介与桥梁。我幼儿园在美术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利用我们生活中的材料,幼儿喜闻乐见的自然资源开展美术创意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园在2018年3月以《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为题,向区申报了学校(幼儿园)课题,成功立项,并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积极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是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作为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重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着重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18 培养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培养儿童对家乡文化的自信。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构建凸显本地特色的园本课程及课程资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结合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了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尝试活动。所以说,将乡土要素引入到幼儿园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其次,从区域环境来看,丰富的乡土要素为我园开展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我园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处于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青山、绿水、蓝天、温泉是最引以为傲的名片,景象各异、万亩良田、千亩花卉构成的一幅浑然天成的乡村山水画,每年一度的“稻草节”成为了我区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除此之外,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树叶,小花小草,还有稻麦的秸杆,竹子的枝条、竹壳、砖头、瓦片、鹅卵石….这些都能成为幼儿活动的素材。将这些珍贵的乡土素材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既是对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最后,从幼儿园层面来看,开展乡土素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对我园近年来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我园一直重视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美术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灌输式”“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始终难以摆脱,美术活动中更是注重兴趣和创作,旧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乡土材料的挖掘和利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面对出现的种种纠结,我园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美术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开发幼儿创新能力,因此提出确立“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课题进行实践探索。

(二)研究意义 1.将乡土要素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泥土、沙子、石子、树皮等乡土素材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好奇心是幼儿的本性,将这些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有了这种动因,幼儿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欲望才能进一步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进而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当取得成功、学习成绩得到肯定后,“乐学”将会进入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圈。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素材,把技能学习和创造力协同发展,有助于幼儿逐步学会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术创作的快乐过程,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提高。

2.将乡土要素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乡土素材不等于课程资源,要将乡土资源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需要老师对乡土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程教学需要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这个对资源的筛选、整理、加工、运用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价值观的过程。

3.将乡土要素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有助于促进特色幼儿园建设。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结合乡土文化,将乡土资源运用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以及幼儿园文化建设,能够彰显幼儿园课程特色以及幼儿园特色文化。对于进一步凝练、彰显我们的特色,促进我园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1.丰富幼儿园美术教学课程资源。根据幼儿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搜集、整理、加工乡土要素,使之形成园本课程资源,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改善美术课堂教学。

2.提高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一个师幼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及情感方面的真实体验,提高对美术创作的探索能力及审美能力,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3.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主体,开展“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依托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乡土素材开展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推进特色幼儿园的建设。课程实施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美术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乡土素材在幼儿园美术课程的运用,可以直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改善美术课堂质量,形成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特色。在改善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幼儿园文化建设上,由点到面地带的特色幼儿园建设。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创建从化乡土特色幼儿园为根本出发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乡土特色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幼儿美术课为切入点,探索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以及乡土特色幼儿园的方法和途径。在探索乡土要素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中,首先课题组分析了幼儿美术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身心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在美术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的基础上影响或指导我园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具有从化乡土特色的幼儿园。研究内容较多,在本研究中只以美术课为重点,并期望以点带面地影响和指导整个幼儿园的乡土文化建设。根据上述研究思路,课题组形成了以下研究思路图(如图一):
图一:研究总体思路图 三、研究实施过程 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一共包括三轮研究,每一轮研究可以自成一体,同时又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课题组分别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对乡土素材才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一)第一轮研究:幼儿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在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W.Tyler)。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幼儿园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二是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三是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是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研究思路 幼儿美术课程目标 幼儿美术课程内容 幼儿美术教学实施 幼儿美术课程评价 如上所述,本轮研究是以幼儿美术教学为核心,那么本轮研究的起点和归宿都是美术教学。为此,首先就需要分析美术到底是要培养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其次是要弄清楚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幼儿这些方面的能力?最后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运用这些教学内容去达成培养幼儿美术能力的目标?据此,可以形成如下研究思路图(如图二):
图二:第一轮研究思路图 2.实施过程 (1)对幼儿美术课程目标的分析。目前《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儿童培养的内容和目标概况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美术作为一项技能并没有单辟一个领域,而是融合到上述5个发展领域当中的。如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部分的目标3《指南》提出“能用笔涂涂画画”,“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等;
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准备部分的目标3提出“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等。艺术领域则对美术的要求较多,如“乐于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等。这种将美术融合到各个领域的编排方式也是对幼儿课程综合性的体现和践行。结合《指南》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建议,依据《纲要》对幼儿培养目标的规定,课题组将美术教学的目标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幼儿发现美的兴趣,培养对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系周围的生活环境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培养幼儿能够初步感受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的能力;

三是通过乡土素材或美术作品,培养幼儿对美的想象能力;

四是初步培养幼儿能够运用身边的乡土素材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着色表现美的能力。

(2)
依据幼儿美术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依据上述幼儿美术的4个目标,我们组织老师以及幼儿广泛搜集各类乡土要素,并将之整理、加工、分类,形成不同的乡土课程资源,详见表一:
表一:乡土要素汇总表 序号 乡土要素 要素特性 1 石头、鹅卵石 坚硬、光滑、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坚硬耐久性好,易收集、保存性强 2 藤条 天然编织材料、质地坚韧、身条极长、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不易断 3 稻草 较为常见、质地柔软、细长、安全、可塑性强、环保 4 沙、彩色沙 细细的、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不溶于水 需要说明的是,表一所呈现的乡土要素与幼儿美术课程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通常一类乡土要素的运用可以达成多种培养目标。如石头这一乡土要素,石头通常是由师幼共同搜集来,这一过程就可以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感知并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区搜集形态、色彩各异的石头,这就是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此外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去想象自己搜集到的石头像审美东西,这就是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最后,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组合、拼接石头,并对石头进行涂色,形成幼儿自己独特的作品,这一过程是对幼儿绘画、手工着色能力的培养。

(3)
乡土要素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对乡土要素的运用是本研究的核心,课题组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各类乡土要素的特性,因时因物因人采用了不同的使用方式,具体如表二:
表二:乡土要素使用简介 序号 乡土要素 使用方式 1 石头、鹅卵石 1.画:给石头涂色;
石头画艺术(在石头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石头画笔(把石头当画笔,每一颗不同形状的石头都是一支特殊的画笔,会在纸上画出独一无二的创意作)。

2.手工制作:石头拼贴画;
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大胆的粘贴和组合操作;
旋转石头画。

3.讲: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等特性,以及随意摆放石头后的图形,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讲述故事。

2 藤条 1.编织:编织成花朵、蝴蝶、蛋形、船形等。

2.添画:对编织出来的作品进行粘贴、添画。

3.装饰:将师幼作品按照一定的目的展示出来。

4.欣赏:欣赏藤条作品,放飞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儿童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等。

3 稻草 1.粘贴作画:用画、粘、剪的方法拼粘制作稻草画。

2.编织:用编、弯、折、捏的方法编织小鱼等各种造型的作品。

3.染色:对稻草或稻草作品进行染色,形成色彩丰富的作品。

4.装饰环境:按照儿童自己的想法运用稻草作品来装饰课室以及校园。

4 沙、彩色沙 1.沙画:让儿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利用洒、铺、漏、扣等作画技巧,将自己的想法用沙子在画纸上表现出来,感受沙子作画的乐趣。

2.欣赏与交流:欣赏沙画,引导儿童讨论交流。

3.染色:根据儿童兴趣,把沙子染成多种颜色。

(4)对乡土要素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运用的评价 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模式,评价主要考查的是表一的教学活动后,儿童在上述4个目标上的达成度,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将上述4个目标总结为主题呈现、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创意想象、学习品质5个维度,并具体说明每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及相应权重,于是形成了以下评价表(如表三)。

表三:幼儿美术儿童发展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及权重 评价结果 主题呈现 1. 画面能呈现单个内容。★★  2. 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画面内容丰富但无关联。 ★★★  3. 画面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主题清楚。★★★★★ 构图造型 1. 能描绘单个物体,无主次、无造型概念。★★  2. 能把线条和形状组合在一起,初步表现构图关系。★★★★  3. 构图整体感强,能初步表现出画面的对比、协调、主题等关系。★★★★★ 色彩搭配 1. 无规律和方法地乱涂色。★★ 2. 均匀涂色,但画面较单调。★★★ 3. 颜色种类较多,但较为凌乱,色彩表现力强;
画面呈现一定的美感。★★★★ 4. 用渐变、间隔、冷暖等绘画表现方式进行表现。画面呈现专业素养和美感。★★★★★ 创意想象 1. 手法以模仿再现为主。★★  2. 模仿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增添新的内容。★★★ 3. 作品有创意但想象力一般。★★★★  4. 标新立异,有一定的艺术感。★★★★★  学习品质 1. 绘画活动中表现专注,能坚持完成作品。★★ 2. 画面整洁干净。★★★  3. 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动脑筋克服。★★★★  4. 画面有情感的流露和表达。★★★★★ 老师寄语 总星数 综上所述,上述的幼儿美术课程的目标确定、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以及学生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也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乡土素材的使用方式,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对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3.第一轮研究反思 通过第一轮研究,我们发现在乡土素材的开发和运用以及评价等环节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土素材过于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资源,这就导致在对资源的运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进而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完全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二是幼儿美术儿童发展评价方面,对比幼儿美术课程的目标,表三难以全面反映出4个目标的全部内容,而且有些目标难以用具体的维度表现出来,同时评价表的多个维度评价的主观性较强,难以真正做到客观。此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模式仅以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课程开发的效果,忽略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没有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都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针对上述不足,带着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关于乡土要素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第二轮研究。

(二)第二轮研究:幼儿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 基于第一轮研究存在的过于重视教学目标,忽视教学过程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第二轮运用乡土素材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本轮研究所依据的是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L. Stenhouse)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斯坦豪斯针对目标模式中行为主义、非教育性、机械主义的缺陷,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及教学实践的过程,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在教育评价上关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结果。

1.研究思路 在第二轮研究中,课题组遵循的是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在乡土素材的开发、运用和评价的全部过程中促进师幼的共同发展,同时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儿童的绘画作品,而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形成了如下研究思路图(如图三):
图三:第二轮研究思路图 2.实施过程 (1)对儿童及教师发展需求分析。新的课程观将儿童视为独立的、独特的、发展的人,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发扬儿童的独特性,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关注儿童的长远发展。同时要求老师在职业身份和执业行为上都能够发生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结合新课程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育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课题组认为利用乡土要素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过程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如表四):
表四:儿童及教师发展需求分析 儿童发展 1. 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具备较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语言发展方面:愿意与人交流,能够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图画及文字符号具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3. 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并能够较好地与师幼交往,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4. 科学素养发展方面:喜欢亲近自然、乐于探索未知,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的方法,具备初步的对身边事物的认识能力;

5. 艺术素养的发展:初步具备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对艺术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教师发展 1.教师以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肯定、鼓励幼儿;

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行为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探究幼儿教育规律,提高游戏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的能力,培养并提供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

(2)
乡土要素课程资源开发。本轮课程资源开发是在第一轮课程资源开发基础上实施的,是对第一轮课程资源开发情况的补充与丰富,具体情况如表五:
表五:第二轮乡土素材资源开发(补充部分)
序号 乡土素材 特性 用途 1 木头 坚硬、易收集 利用木头的横截面蘸上颜料来进行印画、拼贴画 2 泥巴 可塑性强,但是长时间后保存效果不好,易开裂 “泥塑”、搓泥球、打泥弹 3 各种树叶 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 通过对树叶不同的组合方式,制作出图案不同新的画 4 竹 表面光滑,一节节的成长,竹杆直而里面都是空心的 做雕塑,做工艺品,风景装饰 竹雕刻、竹编织品。竹篾、竹枝、竹竿、竹叶都可以在美术中作画 (3)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运用。根据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理念,本轮对课程资源运用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运用,而是拓展到了课程资源的搜集、课堂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等过程,具体运用过程如表六:
表六: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运用过程 运用环节 运用表现 发展表现 乡土素材搜集整理环节 老师、儿童及家长共同参与乡土素材的搜集 1. 老师:培养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 儿童:培养儿童亲近自然的兴趣;
培养儿童发现美的能力;
提高儿童的自主意识。

3. 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儿童。

课堂运用环节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教学、情境教学,儿童自主探索,师幼共同参与,运用乡土素材创作、分享、欣赏美术作品 1. 老师:提高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及教学游戏的能力;
提高老师教学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2. 儿童:培养儿童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培养儿童对美的表现及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环节 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1. 评价主体:老师、儿童 2. 过程评价:在整个乡土美术素材运用过程中老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发展状况、教学实施能力以及课后的反思能力;
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健康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科学素养发展以及艺术发展的情况。

(4)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运用的评价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模式的评价目的在于向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提供关于教育过程的信息,也为儿童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信息,而不是测量他们学习结果的好与坏、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基于这种评价目的,评价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Summative ends),即学习中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增加,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formative ends)即学习者和教学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获取到的,有助于调整学习和教学策略的各种的信息。借助老子的话说,前者是“为学”,后者是“为道”。“为学”注重量的增益,“为道”注重对规律的探究。为此,在过程模式下,对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运用的评价一是不能抛弃第一轮研究的评价内容,需要将第一轮研究所采用的幼儿美术儿童发展评价表(详见表三)继续引入到第二轮研究中,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对形成性结果进行评价的内容。

如上所述,形成性结果是师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较难用一些具体的维度来衡量,在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时,课题组大概设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如表七):
表七:形成性结果评价 评价对象 评价内容 儿童学习过程 1. 归纳:儿童能够根据素材及物品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对素材或物品进行分类;

2. 总结:儿童能够通过涂画等行为,探索特定行为的一般规律;

3. 逻辑:儿童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较为合理地解决特定问题。

老师教学过程 1. 对教学的设计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学情、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

2. 对课型的总结能力:能够针对某一类课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

3. 对过程的反思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要点和不足,并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改进。

3.第二轮研究反思 从第二轮研究的设计和实践来看,这一轮研究既兼顾了师幼,又兼顾了过程与结果,相比第一轮研究在设计上趋于合理化,但在操作难度上增加了不少,难度的增加也为研究的深度和效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本轮研究是以师幼需求为基础的,强调教学是人发展的一种形式(即形式教育论),而对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关注不是很高(即实质教育论)。既然把教育当做形式,那么在师幼需求分析上对具体课程的要求就会淡化,这就可能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进而可能导致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泛化,目标不清。

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评价上,关于累积性结果的评价能够较好实施,但是关于形成性结果的评价难度较大,难以形成非常具体的、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同时,行为的转变和养成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长时间的积累,这也对评价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第二轮研究较好地解决了第一轮研究中对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度不够高的问题,也将师幼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了,但对乡土素材开发系统性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同时研究仍然只是限于课堂这一单位,对整个幼儿园的关注点还不是很高,这些在下一轮研究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三)第三轮研究:幼儿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模式 教学是师幼互动的、复杂的社会活动。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Denis Lawton)认为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将教育这种异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进而劳顿认为,情境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文化情境的分析,着重于进行文化选择,使课程生成于时代文化之中,于是他以社会文化为逻辑起点,提出了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本轮研究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正是基于上述两轮一直没有较好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资源难以系统化;
二是课程与幼儿园相互脱离的问题。目前第三轮研究正处在构思和初步探索阶段,在此课题组仅能就某些环节的某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研究思路 情境分析 目标拟定 教学设计 课程实施 教学评估 社会环境 幼儿园环境 儿童自身 幼儿发展目标 教师发展目标 幼儿园发展目标 活动设计 教学准备 环境创设 其他安排 经验反省 研究分析 评估设计 评估实施 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模式是以情境分析为逻辑起点的,以培养符合特定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首先,在逻辑起点上,情境分析因素具体包括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儿童自身的状态。在情境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根据这一思路,于是形成了以下研究思路图(如图四):
图四:第三轮研究思路图 2.实施过程 幼儿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模式具体包括上述情境分析、目标拟定、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估5个环节,需要说明的一是,本轮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实施完成,只是开展了部分内容的研究;
二是在情景模式下,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在教学设计环节的教学准备以及环境创设部分,这也是本轮研究中我们正在实施的工作。

(1)
情境分析。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和物质基础而开展的。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从情境出发,而不能凭空捏造。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模式所谓的情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情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情境分析不是要面面俱到,着重需要分析的是社会、幼儿园、儿童对课程的需要(如表八)。

表八:对幼儿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情境分析 对课程的要求 社会需要 全面的、启蒙性的,去“小学化” 幼儿园需要 具有乡土文化特色 儿童需要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上述三个方面对课程的需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社会需要是各级学前教育课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幼儿园需要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同时幼儿园需要是对社会需要的具体化。儿童需要是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需要和幼儿园需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当中的,儿童需要也不能脱离社会和幼儿园需要而单独存在。二是关于上述需求分析还处在探索阶段,表八中各主体对课程的需求都是对《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2017〕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等相关文件的原话要求,在以后的研究尚需要具体化。

(2)
目标拟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基于儿童、教师、幼儿园三方面的发展目标。目前课题组所拟定的目标也只是借鉴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等相关文件的表述(如表九)。

表九: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相关主体 目标描述 幼儿发展目标 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 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 幼儿园发展目标 乡镇特色幼儿园,优质幼儿园 表九所展示的目标描述目前也是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对目标的具体描述,这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本轮研究的重点是课程资源的准备和教学环境的创设,这也是第二轮研究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课题组仅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教学资源准备方面,课题组以第一、第二轮研究为基础,对乡土美术要素进行了条理化和系统化,使课程资源与每个年级项对应(如表十)。

表十:乡土素材的准备 班级 资源 小班 木头(包括荔枝木、木板)、泥巴(包括稀泥、泥块)、树叶(包括梧桐树、桃树、枫树等)、 中班 稻草、黄泥、竹(包括竹叶、竹片、竹筒、竹篾)
大班 综合使用上述素材(尚在总结整理阶段)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环境的创设包括育儿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创设两个方面。由于目前该项任务尚未实施,在此仅能够提出一些构想。一是关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方面是搜集乡土素材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布置,另一方面是开辟专门的展示栏或者是乡土素材活动区域以便于开展专门的乡土素材美术教学活动课。二是班级环境的创设。鼓励老师和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乡土素材以及乡土素材美术作品来装饰班级,营造乡土氛围和学习情境。

最后是人员准备。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的实施,提高课题组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提高幼儿教师开发和运用乡土素材的能力,我园在2017年底对教师进行有关创意美术方面的培训,11月份主副班老师分别进行了利用乡土资源材料进行创意美术活动比赛。通过学习和竞赛提高教师弹、唱、跳、画、写、说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培养教师的创意美术制作的艺术能力。

(4)
教学实施。基于环境的不同,教学实施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特定的课室及幼儿园环境而实施的教学,二是基于园外环境而实施的教学。在园内教学中我们始终秉承着儿童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能力培养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如我们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在石头上涂颜色,运用木块进行手工绘画、拼图、制作等(如图五、六)。

图六:木材美术 图五:石头彩绘 在园外教学实施中,我们充分运用我们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依托大自然为我们创设的优美的、丰富的教学环境,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大自然开展教学(如图七、八)。

图八:师幼户外搜集乡土素材 图七:认识并采集乡土素材 (5)教学评价。如上所述,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模式是对第一、二轮研究的发展,在教学评价上,除了保留上述两轮研究的评价方案外,还需要加入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这方面的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老师能否根据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了有机融合。

3.第三轮研究反思 第三轮研究至今仍然只是大体理清了研究思路,在一些具体环节上还需要细致化、深入化。目前研究存在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将幼儿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使之成为可以直接指导课程开发实践以及指导教学实践的规范性描述。此外,关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研究结果 课题立项至今,加上前期准备,课题组已经对乡土素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近2年的研究,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开发整理了一系列乡土素材。截止目前,课题组开发了石头、藤条、稻草、沙、木头、树叶、竹等多种材质的乡土素材,并充分挖掘各种素材的各种功能,对素材进行加工,形成能够直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2.促进了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对乡土素材的开发、运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激发了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师幼的共同参与下,以及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土素材美术作品,如稻草鱼、木块板画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在2018年我区幼儿现场书画大赛中,我园幼儿作品《游船乐》获得一等奖,《梦想家园》和《乡之美》都获得三等奖。

3.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乡土素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一项团队活动,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组建了由园长亲自挂帅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到乡土素材的搜集整理过程,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幼儿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以该课题研究为平台,一大批老师也得到了较大成长与进步,形成了一些教研成果,如课题组成员设计的教玩具“好玩的木架子”、“百变箱”获区教玩具评比二等奖,观察案例《好玩的小木头》《小小拼搭家》都被评选为我园优秀观察案例。

4.初步营造了幼儿园乡土文化。借助课题研究,我们努力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幼儿园教学与生活环境,让环境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位老师。目前我们已经搜集到了大量乡土素材,对部分素材进行了整理加工,有些素材通过粘贴和挂件的方式展示在幼儿园以及教学的一些区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乡土文化氛围。乡土美术素材展示栏以及专门活动区域人在规划和建设中。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我园每个学期都举办班级环境布置评比活动,并评选出了若干优秀班级作为示范在全园供学习。

5. 汇编出一册小中大班优秀教案、一册教学心得体会(案例分析),一本幼儿美术作品集。

五、研究结论 依托《利用乡土素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通过三轮的研究实践,对照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目标,一方面,我们开发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丰富了幼儿美术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实践,提高了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促进了儿童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还有以下困惑:
1.遇到了找泥容易,但找粘性高的泥很难的情况,因此导致中班级开展的泥工活动有些困难,用泥塑造造型很有难度,塑造出来的成品容易散开,对于孩子获得泥工制作的成就感不高,因此,我们下一阶段将采购一些粘性强的陶泥代替黄泥。

2.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要满足幼儿的需求和使用。个别班收集的乡土材料的数量不够,或个别班收集的材料多存放成问题,如竹类的材料、稻草材料等。根据这种情况,下一阶段将实行级组材料共同分享、共同使用,解决个别班材料不足的情况或材料过多积攒在班从而影响班上幼儿的活动空间和美观的情况。

3.个别素材作品难保存,如树叶拼画放久了树叶会脱落或变形,泥工作品会散开等,也由于课室没有足够多的地方摆放幼儿的作品,导致上学期的幼儿作品流失,就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提出:树叶拼画要保存需要过塑,课室设立作品展区以摆放幼儿的成果作品。要充分肯定、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培养幼儿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4.课程设置存在各年龄段都开展同一活动的情况,没考虑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段,因此,下一阶段要重抓课程质量,各负责人要把好关,课程的设立、素材、难易度等是否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水平或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发展了哪方面的技能等,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指引,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5.教师上完一节课下来,没有及时反思记录,事后就忙了,这样不利于总结和积累经验,今后要强化课后反思和总结。

六、今后设想 1.我园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对研究工作的指导,增加投入。

2.参加研究实践的教师要继续加强学习,定期交流,提高她们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并创建平台,在全园多推广和展示,开展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3.对于幼儿比较有兴趣的泥工和编制教学活动,要注意寻找和挖掘精品;
对于兴趣不大的拓印、涂吖等,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寻突破口,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个性特长。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幼儿现场作品比赛和成果展示活动。

5.边实践、边探索,边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与活动内容。

6.组织幼儿参加班级美化任务,做好活动宣传栏的布置,美化校园环境,建立幼儿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7. 汇编一套利用本土素材开展美术创作的小中大班的园本教材。

实验一年来(含前期准备接近两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一定会按照课题要求,认真解决课题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争取在下阶段研究活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XXXXXXXX幼儿园 2019年3月29日

推荐访问: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二则
下一篇:基于Zigbee智能家居系统毕业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