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解析

来源:空姐招聘 发布时间:2020-10-24 点击: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解析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即立足生态控制论原理、林学和生态学,对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建造、设计和调控的工程技术。其主要为了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改善、保护和持续利用,为人类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此,本文主要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对策

 现阶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们应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我国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朝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应加大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力度,其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能造福于全人类。但是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亟待我们解决,并将相应的解决策略制定出来,促进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1 完善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法律制度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进程是保证其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了确保现阶段生态林业工程的质量,只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才能推动林业工程的顺利展开。因此,在现阶段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各地需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和补充相关法律法规,为顺利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1]。在实践工作中,各级政府在考核领导的工作业绩时,可以生态工程建设的开展情况和力度、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为参考,针对因为

 领导方式、态度和能力等问题,导致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开展力度不足,以及不能按时交工的现象,应对其给予惩罚;适当奖励积极完成工作任务,为工程顺利开展做出贡献的人员,构建以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中心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规划,生产提供指导,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遵循规划设计组织施工,贯彻落实规划。要对造林技术予以规范,建立健全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的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做好造林后的管护工作,对管护机构予以完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护队伍,购买管护设备,制定管护制度,保证有效落实管护工作。将资源培训、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做好,严格采伐利用管理森林和林地,实现越采越好、越采越多、持续利用的目标。

 3 借助政策引导,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用

 应立足于政策和领导的层面加大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制定生态林业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立足于个人和集体共同获益的角度,打造生态林业工程。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重点工程中对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进行平衡,将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政策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可以推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良好发展。现阶段,应充分发挥出政策的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在生态防护、环境改良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中整合生态林业工程,

 借助防护林建设、灾害生态恢复、农业工程建设等具体的工程,充分展现出生态林业工程作用和价值。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在固定的时间展开科技培训,有效借助科学信息,按照政策行事,大力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2]。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由政府将有利于环境保护、实施节约的政策支持系统制定出来。在发展布局方面,要立足于区域产业实际,合理规划,并将生态恢复、建立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制定出来,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好,但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其次要将特殊的补偿政策制定出来;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投资,由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重大项目大力支持;制定支持有利资源保护和节约的财政税收制度,积极对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探索,构建合理的生态建设激励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加大森林保护和经营管理力度,实现林业工程建设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使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5 结语

 林业生态化建设是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势所趋,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人们生活以及时代的发展决定了要促进林业生态化建设进程加快。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在调节人和自然和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朝丽.浅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旅

 游,2017(10):150-150.

 [2]刘万兵,郑启佳.试析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途径[J].农家参谋,2018,No.582(09):133.

 作者:周珩 单位:织金县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站

推荐访问:工程建设 林业 对策
上一篇:人教版(PEP)2019-2020学年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Part,A,What,does,he,do_,同步训练一(I)卷
下一篇:网络银行管理特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