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一例与家系调查: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

来源:医生招聘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MIM:110100),临床发病罕见,多呈家族性发病。2008年2月我院收治一例,并进行了家系调查和文献回顾,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某男,18岁。于2008年2月25日来我院就诊,该患者出生后睑裂狭小,双上睑上举困难,无重睑,视物时需抬眉,仰头,自幼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裸视力均为1.0,倒向型内眦赘皮、双眼睑裂长度右24mm,左22mm,睑裂高度4mm,内眦间距40mm,双眼上睑下垂,上睑提肌肌力为0,双眼向各方向运动自如,瞳孔直径正常,对光反射灵敏,Bell征阴性,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张口-瞬目综合征阴性,实验室检查:3大常规、凝血系列、输血5项等均正常,心电图、胸片正常,在局麻下施行双侧上睑下垂矫正(额肌瓣悬吊法)及内眦赘皮矫正术,取得了满意效果(如图1)。家系调查4代人中有7人发病(如图2)。
  
  2讨论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又称小睑裂畸形、睑裂狭小综合征、先天性睑四联征、Komoto综合征,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一[1]。 BPES于1841年由Aon Ammon首先报道,1921年Komoto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作者回顾近10年国内相关文献,共报告先证病例近30例,家系调查发现病例200余例。
  目前,本病临床诊断标准为: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和倒向型内眦赘皮三联征为主要特征,并伴有鼻梁低平、眦距过宽、眉毛粗黑等眼部及颜面部的畸形。部分病例除眼部表现外还有其他系统表现如智力低下、生长障碍、房或室间隔缺损、肌张力低下、小头及突出耳等。BPES可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Ⅰ型为普通型,由父亲传代,女性患者伴有不孕症,其外显率100%。Ⅱ型外显率96%,父母亲传代机会均等[2-3]。我国所报道的病例中,由父亲传代占绝大多数[4]。本家系由父亲传代,女性患者生育能力均正常,所以属于BPESⅡ型。遗传方式为祖父和姑奶奶→父亲和两个姑姑→先证者和先证者弟弟。本家系3代人中有7人同患此病,无近亲婚配史,呈家族性发病,符合家庭性遗传规律。该家系发病无性别差异,自幼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世代相传没有隔代现象,符合常染色显性遗传规律。BPES病因目前尚不明了,但与该病有关的基因已基本探明,普遍认为位于3q23染色体上的FOXL 2基因的变异、缺失与该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3-7] 。通过典型体征和家系调查可对本病进行临床诊断,但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赖于基因技术的发展。
  目前对BPES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整形手术矫正眼部及颜面部畸形。整形手术治疗基本原则是睑裂开大及矫正上睑下垂。对眼部多种畸形同时存在的病例,以往多采用分期手术进行矫治,但因为分期手术不仅让患者遭受多次手术痛苦、经济负担加重,且手术效果也无明显优势,故近年来多主张同期完成[8-13]。对于本例患者作者亦在同期内完成睑裂开大及上睑下垂矫正手术,取得满意效果。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畸形矫治顺序略有差异,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先进行内外眦松解,再根据上睑提肌力量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上睑下垂矫正。部分患者结合隆鼻术进一步改善疗效。针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认为小睑裂、上睑下垂同时合并有弱视者,应早期手术,但年龄过小,眼轮匝肌收缩过强,额肌未发育完全,手术不易成功。有作者认为,内眦赘皮矫正可在2岁左右进行,睑裂开大在3岁为宜,上睑下垂在4岁为宜[14]。
  本病发病率虽低,但呈家族性,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影响极大,而且对女性患者还可能影响到生育,因此治疗上应该积极主动。但目前的治疗仅限于对已患病者进行外观改善,对未来发生者不能预防,对不能生育的患者也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理由相信,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未来从基因水平对本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根本上杜绝本病的发生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焦永红.小睑裂综合征[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8,22:118-121.
  [2]Diame B,Jo V,Ludwine M,et al The human FOXL2 mutation database[J].Human Mutation,2004,24(3):189-193.
  [3]Siv,F,Stylianos,E A,Jean L.FOXL2 mutation in blepharoph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Challenge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in female patients[J].Am J Med GnetA,2003,117(2):143-146.
  [4]胡诞宁.眼科遗传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7.
  [5]张为民,逢 惠,施惠平,等.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Ⅰ型相关基因的定位[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18(1):8-10.
  [6]徐路生.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25(4):248-250.
  [7]林立新,刘 霞,唐胜建.小睑裂综合征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4,27(6):375-377.
  [8]黄渭清,乔 群,赵 茹.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策略[J].整形再造外科杂志,2005,2(3):167-169.
  [9]任 敏,滕 利,冯国平,等. 一期手术矫治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1):1219-1221.
  [10]杨小武,高广胜.手术矫治小睑裂综合征[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59.
  [11]张 阳,尹树国,聂庆珠,等.小睑裂综合征的一期手术矫正[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4):252-253.
  [12]王太玲,张海明,王佳琦,等.先天性小眼综合征的矫治[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6):328-330.
  [13]蒋未台,蒋伯熙,蒋铮铮.先天性小眼综合征的矫治[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3):183-184.
  [14]吴 敏.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倒向性内眦赘皮综合征一家系手术治疗一例[J].眼外科职业病杂志,2007,29(6):479-480.
  
  [收稿日期]2008-03-12[修回日期]2008-04-08
  编辑/何志斌

推荐访问:家系 先天性 综合征 一例
上一篇:【心理护理对78例损容性痤疮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银联愈痤汤治疗痤疮109例
下一篇:金英杰医学教育网app【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