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来源:校园招聘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

  [关键词]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原因和防治原则   [中图分类号] R619+.9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分析了5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原则。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2003年9月至2009年6月我院普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2-64岁,平均46.8岁。上腹部手术35例(包括胆囊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0例,胃癌根治术10例),下腹部15例(包括结直肠癌根治术10例,阑尾切除术5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6.3cm。
  1.2 观察内容
  所有病人于术手5-7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治疗方法和结果
  2.1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30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B组:20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每天1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2 治疗效果
  A组病人切口均于术后10-14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d。两组病人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作者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述后脂肪液化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苏明玉,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推荐访问:切口 液化 腹部 脂肪
上一篇:[上好内科护理学的第一节课,,为培养护生优良职业素质做好铺垫] 内科护理学
下一篇:育龄妇女的年龄是指【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