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20-10-21 点击: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摘要]“微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基础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整体创新和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顺应时代发展、丰富理论体系的需要。

 [关键词]微时代;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它以微博、微信、QQ、APP 等为媒介传播短小精练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震撼等特点。高校大学生是“微时代”新媒体内容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者”与“践行者”。高校作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镇,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上网成为大学生活的上网成为大学生活的“新常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 55.8%。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 7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以30%占比最高,而在此年龄段的网民中,中高学历的网民又占比最高。对于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来说,网络

 技术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手段和载体,而且创造了以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新型学习生活方式[1]。网络犹如巨大的宝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知识来源,当遇到疑问时,他们习惯于通过海量的信息库去寻求答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拓展课堂外知识视野。在生活方面,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官方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平台查询校园资讯与服务,如:新闻公告、报修服务、失物招领、校车查询等。而且,网络功能包罗万象,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甚至很多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直销、网络 APP 来赚取外快,如微商经营、某平台直播、小视频录制等。可以说,网络以入微入细、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应用和高校完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大学生了解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身在校园心在网”成为当今大学生普泛化的写照,而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信息控制和过滤技术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很难对庸俗、虚假、猎奇内容进行筛选,不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受众的身心健康,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网络流行语态扮演网络流行语态扮演“新主角”

 曼纽尔•卡斯特指出:“我们个人和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2]微时代,某些话语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娱乐性、恶搞性较强,同时具有便于识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话语的指向,不仅仅是单纯的网络语言符号,而且是一套有意义的体系。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社会文化现象,话语超出了传统语言的范畴,成为一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构建[3]。大学生们网上交流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网络语言,例如时下较热的”给力、点赞、佛系、精致的猪猪女孩“等词句。大学生们广泛地应用网络语言,习惯性地使用网络语言给自己贴标签,逐渐形成一个群体的网络文化圈。可以说,网络语言随着网络交往的加深及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充当着主体间交流的中介,由此产生了新型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文字符号、拼音数字、图片等组合演化而来的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字的本意相差甚远,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将其引进教学领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的话语体系与受教育者新型的话语之间产生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间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鸿沟。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渐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渐唱“新歌声”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充满危机,但更蕴含着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环境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消解了主体边界,转变了教育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技术与传播手段,不仅能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便于教师更“接地气”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之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育,这种方式的主要缺陷是使得作为主体的教师与作为客体的学生间交流互

 动甚少,教授方式难免枯燥乏味,预期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

 二、“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利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的形式,于 2018 年 3 月至 4 月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 3 所学校(浙江传媒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学生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发放问卷 2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12 份(含访谈人数),回收有效率为 92%(见表 1),并对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总计 56人(见表 2)进行个别访谈。

 (一)““微时代”环境下,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娱乐化倾向严重

 娱乐化指“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或在题材选取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4]。公众号、微博多以发布短小精悍的文章见长,为了使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使文章内容更有趣,催生了“标题党”及使新闻泛娱乐化。从调查数据分析看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了 4 个小时,19.8%的大学生使用时间超过 6 个小时。显然,新媒体已经高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调查统计,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中,社交通讯(36.8%)、休闲娱乐(33.5%)

 是占比最高的两个选项(见表 3)。在语音通话、视频通话成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选择社交软件取得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参差不齐的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充斥在人们手机里。同时,为摒弃电脑游戏的不便捷性,一款款手机游戏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大学生作为科技产品的高诉求者,不可避免地沉浸在手游的世界中。总之,“微时代”环境下,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满足了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也为大学生寻求乐趣提供了载体。

 (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达三分之二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学习,说明传统授课主渠道的作用得以较好地发挥,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仍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的教育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与新媒体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强烈反差。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发现,学校每个学院均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拥有学院主题网站等平台,但学生通过浏览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各学院(学校)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阵地中推送发布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比例有待提升。(2)校内各类自媒体往往推送内容无连续性、系统性,存在审核把关不严格、内容有纰漏、互动性较差的现象。而如今的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习惯于通过手机对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评价。(3)微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亟待提升。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

 校学生们学习与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相比微媒体教育互动性强的特点,课堂教育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见表 4)。如果在课程教授中合理运用微媒体,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灌输中有互动,互动中有灌输的新型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大幅度提升。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搭建微平台搭建微平台,传播正能量

 线上有平台,线下有课堂。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发新媒体平台,以此提高传播思想政治正能量的实效性。高校应着力建设校园红色网站,目标定为: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5]。为避免学生对主题网站关注度低、认可度不高的情况,需要构建科学的网站管理体系,切实丰富主题网站内容,加快更新频率,增强服务性。另外,高校应努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者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强烈依赖微博、微信、QQ、抖音短视频等,这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根据清博指数数据,微信公众号排名榜单中,“人民论坛网”“新华社”“央视新闻”高居榜首。“人民日报”在分享夜读文章时,采用语言搭配文字的形式,方便人们阅读或者收听。目前,很多高校拥有自己的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在利用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多借鉴优秀自媒体的经验,善于运用“微语言”及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微思政”教育。

  (二)打造微团队打造微团队,提升硬能力

 团队建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QQ、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的运营,需要团队成员谋划创意、策划主题、编辑文字、美化排版等,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自媒体队伍是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的关键。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同学生一样处于学习与尝试的阶段,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放低姿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自觉学习与培训。在日常的教学或交流中,善于利用多种社交软件,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跨过成为“意见领袖”的技术门槛,争取成为应用新媒体的内行人。另一方面,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问题的剖析只是停留在网络的“只言片语”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说教”,就达不到思想引领与舆情解析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下更大的功夫提升理论水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增强自身理论积累的“深度”和“厚度”[6],如此才能在工作的开展中得心应手。

 (三)营造微环境营造微环境,建立新机制

 微环境的营造需要教育者的主动建构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提高媒介素养意识,帮助其在学会运用传播技巧与方法的同时有效利用新媒体成长进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主动辨别信息真伪,在喧嚣的声音中不人云亦云。此外,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发挥话语引导作用,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7]。由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牵头,联系学生干部建构政治理论素养较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关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QQ 空间等及时发现舆论动态的联动机制,提高对舆情的准确预测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关注事件发展的动态,发挥主流言论的导向作用,对敏感的热点话题和极端不真实的言论,进行正确引导和澄清,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四、结语

 “微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基础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整体创新和发展,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为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微时代”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理性的信息研判,促进传统思想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全力打造互动式、温情化、有感染力的“微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30 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王彦.新闻娱乐化的源与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D3):116。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龙妮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7]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胡秀锦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推荐访问:反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
上一篇: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养懒汉”含义
下一篇:妇代会主任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