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行为有哪些 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毕业设计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20-03-18 点击: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也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性中“善”日益突显出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公民本身,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瞩目。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公民和企业家加以必要的引导,督促建立良好的公益行为体制,特别是引导企业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慈善活动。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益;企业;社会责任;

  目录

 一、社会公益行为的内容 4

 (一)公民的公益行为 4

 (二)企业的公益行为 6

 三、社会公益行为存在的问题 7

 (一)个人因素问题 8

 1、个人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8

 2、个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 8

 (二)社会影响问题 8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管道单一 8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 8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8

 四、解决社会公益行为问题的对策 9

 (一)国家要完善政策制度,培养公民慈善意识 9

 1、完善慈善组织的法制体系,营造有利于慈善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9

 2、培养人民的慈善意识,增强慈善教育 9

 (二)政府应实施宏观调控,深化职能转变 9

 1、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慈善人才 9

 2、对慈善组织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管 9

 3、鼓励机构合作,实行联合募捐 9

 4、允许和鼓励民间广泛设立慈善团体和机构 9

 5、加强慈善组织人员社会保障,提高慈善组织人员福利待遇 9

 (三)慈善组织应积极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公信力 9

 1、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机构,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 9

 2、培训和吸纳专业人才,提高组织人员素质 9

 3、加强慈善组织的诚信建设,增加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9

 4、探索基金投资,破解成本困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贫富差距在拉大,随之而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迈进的阻碍。社会的公益行为也慢慢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从“嫣然天使基金会”到“李连杰壹基金”再到前段时间媒体大量报道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无一不显示出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对此,利用这个机会,我对中国当今社会的社会公益行为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

 社会公益也称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与社会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有关的利益。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它的实质应该说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公益行为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一、社会公益行为的内容

 社会的公益行为包括公民的公益行为(公益基金)和企业的公益行为等。

 (一)公民的公益行为

 首先,在公民和基金会方面,我国和谐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呼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公益事业。公民的公益行为来源于公民内心的德性精神,而日渐兴起的公益基金会不仅为公民公益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进一步推进了志愿精神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公民与公益基金会相互构建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走向更“善”的治理。 公民德性作为公民行为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动力机制,直接产生了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公益行为。在基金会的公益事业发展中,公民的慈善捐助以及以志愿(或自愿)贡献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他们表达出完全相同的关注公益的实质,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益捐赠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社会资源,成为公益基金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力量。据统计,1993年整个美国参与志愿工作的成人占全美成人人口的47.7%,达到8,920万人,义务工作时间总计218,400,000小时,创造劳动价值达1,823亿美元。1996年美国个人捐赠给公益部门的资金是1199亿美元,另外还有105亿美元以遗产捐赠的方式捐赠给公益团体。公民社会走向“善”的治理离不开公民与公益基金会的互动合作。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公民社会的价值目标既不是国家权力的效率优化,也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实现对权力和权利的超越。由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不再以公共权力或个体权利为轴心进行建构,因此,人们需要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工作之余、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之外做出贡献,就需要自主自愿加入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合法产生的公益基金会,表达公共利益和公民精神。因此,公民的公益行为离不开公民社会中的基金会组织。现代公民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下,通过与基金会的互动,正如法国托克维尔说的“每

 个人都知道社会的普遍繁荣与他们本身的幸福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习惯于把社会的繁荣看作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认为公共的财富也有他们的一份,并愿意为国家的富强而效劳。”

  因此,公民公益行为与中国公益基金会发展要共同走向“公共善”的治理,形成良好的互动,需要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 要形式,一方面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刻触动行动者个体,有着极强的个人性,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浸润着制度、结构等社会性因素。按照美国学者福山的定义,信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们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所组成的社群中分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合理期待。现 实的经验告诉人们,相互信任是社会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 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社会信任使公民社会里的集体活动较易于进行。在一个社会中,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看到在中国 公民的公益行为中还大量地存在着对基金会不信任的情绪和行为,大大降低了社会交往成果。很多人捐助时的一个抱怨就是:我也见不到受助者,谁知道我的钱到哪 里去了?志愿者则会想:怎么没有人出来说一声“谢谢你”?2004年8月16日,上海慈善基金会黄浦区办事处对商业区募捐箱进行调查时得出结果,一个募捐箱平均每天仅能募到4角钱。可见,在中国公民的公益行为与公益基金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慈善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其社会信任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因亲情而信”。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属于遵循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以人伦亲属为序,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凡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为近,无亲属关系的为远;相识者为近,不相识者为远;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者为近,无 利益关系者为远。韦伯也提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教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维续 的特殊信任。因此对于那些置身于这种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来说,中国人是普遍地不信任。

 (二)企业的公益行为

 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人们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表示担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也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性中“善”日益突显出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行为往往备受瞩目。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方面,企业和企业家公益捐赠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无论是民营企业家们出于对良知良心、责任义务、自身安全的考虑,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出于社会公平、社会良性运转的考虑,还是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加大的现实等等,都在重复强调着企业家捐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捐赠不仅是社会福利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日益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全球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市场拓展和社会渗透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摈弃了单纯的商业化操作思路,取而代之地采用了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其中,公益捐赠越来

 越成为企业开拓社会空间的重要策略。那么企业进行公益活动的动机有哪些呢?

 第一,传统儒家思想的渗透。“为富不仁 、乐善好施 、对社会的责任感等作为评价是非好坏的标准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中一直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做人标准。企业家慈善行为产生的基本动机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

 第二,社会责任动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求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与环境责任。。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的加剧,出于资源和成本的考虑,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社会公益行为,转而将具体的公益行为整合到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之中, 力图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这一活动推动了以企业捐赠行为为代表的企业公益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参与公益行为的是企业提高曝光率,扩大知名度的有效途径,经常以此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将有助于企业博得公众的好感,会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等产生信赖,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声誉,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四,企业节省成本的需要。 一个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投身于更多的公益活动,就意味着要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显然,这是让目前国内谋求前期资本积累的企业,很难接受公益活动的关键。

 成本的计算有多种方式。做广告会产生成本,但中国的企业都自发的做广告,究其原因,就是广告能有效的增大产品的知名度,做广告实际是一种投资,它以小的成本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以国外销售统计结果为例,在加拿大如果要吸引一名消费者到店里转一圈,需要付出120元加币的广告宣传费用,如果想让这位消费者进而购买产品,需要花费500元加币左右。而消费者潜意识里认同的公益企业,则不需要这些广告成本。

 第五,企业加快国际化的需要。公益行为不等于一个活动、一次捐赠,而应成为企业的一种长期战略。这是由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人们更愿意接受具备“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责任成为我们所有运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文凯曾这样说。而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更是捐出了数百亿的身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或正在履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社会公益行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贫富差距在拉大,随之而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迈进的阻碍。社会的公益行为也慢慢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从“嫣然天使基金会”到“李连杰壹基金”再到前段时间媒体大量报道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无一不显示出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

 某专家在某所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有90%,表示不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则有2%,表示无所谓的占8﹪。而43%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会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53%左右的同学表示遇到有价值的公益活动会参加,4%左右的同学表示对公益活动不感兴趣。从这些资料中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支持公益活动,但少部分的同学却对公益活动并不热衷. 在调查中还发现22.3%的同学表示学校里经常举办公益活动,75.4%的同学表示学校有时或很少举办,而有2.3%的同学则表示学校从没举办过公益活动。说明部分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慈善.另一份数据表明多达38%的同学参与公益活动的风气很一般,少部分同学占5%认为参与公益机构活动风气很好,而16%的同学觉得不太好,认为公益机构活动风气比较好的同学只有16%,觉得风气很差的占4%。这说明社会上部分公益机构没有健全的体系,让学生不能相信自己捐出的钱是真正用在公益上,这也是造成部分人不热衷于慈善的原因。 通过调查,认为学生对公益事业产生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问题

 1、个人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生们还是处于消费的阶段,所以没有太多的金钱作慈善。学生们认为资助金钱是最能直接帮助接收者的。但有些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学生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捐助别人。

 2、个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不了解,关注的也较少。只有学校带来的慈善信息,学生们机械性的参与。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接触慈善,了解慈善。

  (二)社会影响问题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管道单一

 现在社会上参与慈善的方式较少,只有捐钱捐物和当志愿者。而且学生们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时间也少,只有学校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学校对慈善的宣传也不够。学生们没有简便的方式支持慈善,导致学生们对慈善渐渐失去热情甚至越来越来麻木冷淡。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

 目前社会上出现许多“伪”穷人和慈善机构负责人炫富之类的事件,导致学生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而许多慈善机构也无法明确的给出资料来证明所捐出的钱用到了慈善上。所以许多人对慈善机构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这也是导致许多慈善机构弄虚作假,从中获利的原因之一,慈善基金得不到保障。没有健全的体制法律来约束管理各种慈善机构,使慈善活动没有走向正式,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四、解决社会公益行为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要完善政策制度,培养公民慈善意识

 1、完善慈善组织的法制体系,营造有利于慈善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1)国家要制定专门的切实可行的慈善组织法律法规。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

 (2)完善税收政策,对慈善行为实行减税免税;

 (3)减低慈善组织进入的门槛,鼓励慈善组织的建立。

 2、培养人民的慈善意识,增强慈善教育

 (二)政府应实施宏观调控,深化职能转变

 1、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慈善人才

 (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力量,加大对慈善组织的宣传,对慈善行为的表彰。

 (2)开展慈善组织人才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慈善组织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慈善组织的整体素质。

 2、对慈善组织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管

 政府应该从管理者转变成监督者,减少对慈善组织的干预,而将对慈善组织的控制力转向科学的指导和监管上。

 3、鼓励机构合作,实行联合募捐

 由政府牵头并监督,促进多家慈善组织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强化募捐效果。

 4、允许和鼓励民间广泛设立慈善团体和机构

 5、加强慈善组织人员社会保障,提高慈善组织人员福利待遇

 (三)慈善组织应积极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公信力

 1、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机构,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

 (1)创新慈善捐赠活动, 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

 (2)创新宣传方法,创立慈善组织品牌价值。

 (3)规范内部职能划分,提高办事效率。

 2、培训和吸纳专业人才,提高组织人员素质

 3、加强慈善组织的诚信建设,增加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慈善组织提高慈善活动的透明度,要对善款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制定公开透明的管理程序,每次较大规模募捐后都要在媒体上详细报告善款善物的募集和分配情况,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及时处理工作失误或责任事故,认真追查私吞捐款的违法行为;积极为受助者开展技能培训;从业人员必须心系弱势群体,尊重受助人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尊严,说实话、办实事。

 4、探索基金投资,破解成本困境

 慈善事业的财力基础往往表现为各种慈善基金,通过基金的运作施行专项救助计划或支持社区和村庄的发展。实践中,各慈善机构募集到了一定的慈善基金,因担心投资风险,都是将慈善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取微薄的利息,这很可能导致基金本金的隐性贬值。要想基金能保值和增值,惟一途径就是开展投资活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要控制慈善基金的投资风险:一是投资尽量委托专家来运作;二是投资风险的底线应保证本金不损失;三是投资效益的评估要考虑周期效应,不强求立竿见影;四是投资要实行多元化策略,降低风险;五是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购置优良固定资产以实现增值。建议九龙坡区的慈善组织在这些方面勇于探索。当然慈善组织都必须储蓄相当数量的善款金额。与此同时,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重新确定慈善成本开支的途径和标准,破解成本困境。

 结语

 总之,中国企业的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企业和人民做的慈善活动数量不多,质量不好。企业的公益活动动机不纯,商人的集体形象不妙。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行为难以维系,又与一些公益活动必须维系存在矛盾。因此,我国企业的捐赠活动更多的带有民族情感和个人意愿成分,虽然它更注重人类的社会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平衡,但却由于缺少与理性的有效结合而显得零散和随意。在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慈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影响面越广,就越是迫切需要确保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其加以必要的约束和引导,让中国的慈善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镇飚.慈善文化及其传播方式[J].文化传播,2013-03-15.

  [2]陈建民、陈祖为、阮耀启.捐献、信任与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J].传播与慈善,2010(3).

 [3]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李生校、盛丹红.民营企业家慈善行为的管理学分析研究综述查[J].少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3).

 [5]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J].中国企业家,2005(17).

推荐访问:毕业设计 公益 思考
上一篇:危机管理应急议案【加油站综合应急议案】
下一篇:论证评审报告_论证与评审的区别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