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病从食治”] 细辛治什么病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19-04-03 点击:

  匡调元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体质食养理论一直倡导:以食为药,寓医药于饮食,将苦口之良药改成可口之美食,将医药费转成伙食费,将药罐子变成菜篮子,将求医变成求己。这样,不跑医院跑菜市,既可饱口福,又可强体质,国家高兴,老百姓也高兴。此等善举,何乐而不为呢?
  
  体质食养学论“病从口入”则有更深刻的含义,它是指“人类有些病理体质是吃出来的,有相当多的疾病是吃出来的”,吃出来的病大致有三类情况:
  吃得过多饮食过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通病。囊中有了钱先饱口福,“不吃白不吃”,于是吃出不少病,例如肥胖症,肥胖还能诱发多种疾病,如冠心病、中风、胆结石、不孕不育等;饮酒过多可伤及肝、脑及睾丸等,导致肝硬化、痴呆、不育等。
  烹调不当现代食品研究早已证明,高温煎、烤、炸、熏等,可使蛋白质或脂肪产生致癌物质。泡酸菜中含有二乙基亚硝胺,也可致癌。
  饮食不合体质类型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了人类六种主要的体质类型。各种体质类型都有该吃和不该吃的食物。长期误食是形成病理体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过食生冷瓜果与冷饮,体质将日渐变寒;过食辛辣煎炸食物,体质将日渐变热;久饮酒类,或常进面食、蜂蜜、枣等留湿食物,体质将变湿;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吃多了,血黏度将增高而成瘀;痤疮等误食“发物”,如鸡、虾、鲫鱼等可使旧病复发,这些都是体质食养学对食物与疾病关系的新认识。
  中医药学中早有食疗之学。“以食为药”和“药食同源”说者多,但深加阐发者并不多见。食物何以能治病之理,今从以下四个方面略作介绍:
  1. 药食同源论
  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当时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尝遍满山植物后才知道什么无毒可以充饥为食,什么有毒可以治病为药。同时,也发现不少植物既无毒可以食且又有治病的功效。直到今天在中药房中还能见到大枣、百合、桂圆、生姜等“中药”,但是萝卜、青菜、大蒜、牛肉等家常菜迄今尚未进中西药店,可是它们却确有某些“药效”。
  2. 药食同性论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寒热温凉平、升降浮沉、甘辛苦酸咸淡等特性,而食物与此相同,也有此等特性。例如,梅子味酸涩而性温,芥菜味辛而性温,鸡肉味甘而性温;蟹肉味咸而性寒。食物也有归经的特性,如杏仁入肺经,莲子入心经,山药入脾经,核桃入肾经,山楂入肝经等,这完全不同于西药学和营养学,这是中医药学的独特之处。
   3. 药食同理论
  既然药与食来源相同、性味相同,那么如何运用药食的指导理论也应相同。事实确实如此。寒证和寒体既可用温性的药物也可用温性的食物,热证和热体既可用寒性的药物也可用寒性的食物,我们根据《黄帝内经》制订的治疗大法,归纳出较为通俗的“体质食养廾四字诀”:“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润之,湿则祛之。”1989年,我在《体质食疗学》一书中提出了调质六法,即倦体用益气生血健质法、寒体用壮阳祛寒温质法、热体用滋阴清热润质法、湿体用除湿化滞利质法、瘀体用行血化瘀活质法、常体用平补阴阳强质法。至于对各型体质及其常见病进行辨质论食的具体方法,以后将陆续予以介绍。
  4. 药食同效论
  上述三同的必然推论是药食同效。事实确实如此。在我开的中药处方中食物是很常用的,如温胃寒的姜枣、清肺热的百合、安心神的桂圆、涩便稀的芡实、疗便秘的山药、核桃仁等等。当然,应该按其体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才能同效;如果用错了,寒体用了寒食将如雪上加霜;热体用了热食则如火上浇油,这便和用错了药一样成为“药食同害”。由此可见,服药理应小心,饮食岂能大意!
  
  (作者每周四、五下午1:00~4:00在石门一路67弄1号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有专家门诊)

推荐访问:细说
上一篇:中医养生之道论文_三伏天的中医养生之道
下一篇:花粉低温不育_肾应冬天,保持睾丸适度低温,可降低不育风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