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茨木_漫谈中医的辨证(十九)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19-08-19 点击: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三焦部位的划分,以胃上口至胸部为上焦;脐以上的腹部为中焦;脐以下的腹部则为下焦。上焦病证主要包括肺和心包的病变,中焦的病证主要包括脾与胃的病变,下焦病证则包括肝与‘肾的病变。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即由上焦开始,传人中焦,终于下焦,这种情况称之为“顺传”,标明病情由浅入深,由轻人重的病理进程。若病变开始在上焦肺而直接传入心包的,便称为“逆传”,表明热邪炽盛,病情危重。所以说,病在上焦虽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但上焦病有在肺和在心包之别,若在心包,虽是上焦之病也属深重。此外,三焦病证的传变并不是固定的。如病在上焦,经治而愈,即不会传变,也可能是上焦病证未愈又见中焦病证,或上焦病径直传人下焦者;或中焦病证未愈而又出现下焦病,或发现开始即见有下焦病证的;也还有病邪弥漫三焦病证交互出现的。因此,对三焦病证的判断,应根据临床见症,综合分析。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都是用于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就辨证的内容来看,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上焦肺的病变,有表证的,相同于卫分范围;热壅于肺而无表证的,则属气分范围。但气分证并不就等于热壅于肺,因为中焦脾胃的病变,亦属于气分范围。另如,邪人心包的病变可属于营分的范围,因两者均有营阴耗损和神志方面的症状。但热入心包的神志症状更严重,且有痰热内闭之象,故两者的具体证治是有所区别的。再如下焦肝肾的病变与热入血分的证候,虽然都属于病邪深入阴分的证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肝肾阴伤,其证属虚,临床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舌绛苔少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后者则是热迫血溢,其证属实,以身热神昏、手足抽搐或蠕动、发斑发疹、吐血衄血、舌质深绛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总之,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标明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其证候表现包含了三焦中某些证候的类型;三焦辨证从纵的方面标明温热病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其临床表现也包含了卫气营血的某些证候类型。临床运用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相得益彰,从而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温热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有着多种类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尽管类型很多,但就病变性质而论,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湿热与温热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点,因为湿热以湿为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常留连于卫、气之间,不似热邪之易于伤阴,而成营血之热,且湿性重浊下流,常沿上、中、下三焦部位下传而自成规律,故湿热病用三焦辨证更较适宜。由于温热病中有关温热类病变的三焦辨证内容,多与卫气营血辨证相重复,故不予重复。本文仅就湿热类病变的三焦辨证作概要介绍。
  按照三焦辨证,可将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下焦湿热证三大类型。
  上焦湿热证是湿热伤人的初起阶段,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开始热象不明显,重点只在于湿,一般要在数日后才有明显热象。
  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等湿困肌表的症状为特点。由于湿困脾胃,又可兼见胸闷脘痞,纳呆不饥,肠鸣便溏等症状。由于湿热酿痰,蒙心包,还可表现为表情淡漠,神识呆滞,时昏时醒的症状。此外,舌苔多为白腻,脉濡缓。
  本证虽在初起,但病不单在于表,而是表里同病;虽属温病性质,但初多湿重而邪热不甚,故在治法上自宜宣化表里之湿。若表湿较重的可疏散表湿,兼祛里湿,如藿香正气散方;若里湿较重者,可用宣化湿之法,如藿朴夏苓汤。
  中焦湿热证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是湿热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类证候。故中焦湿热证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此阶段,由于湿邪困阻,肺气不宣,其寒热模糊,头身重痛等上焦症状也可能同时存在。中焦湿热的形成,可因上焦湿热传来,也可因素体脾运不健,湿热内蕴,复感外界湿热之邪所致。
  中焦湿热的临床表现,可见身热不扬,或汗出热退,继而复热,或午后热甚,肢体困重,或胸脘痞闷,呕恶不食,渴不喜饮,面色萎黄,或面目发黄,神呆少言,甚或神昏不清,尿短而赤,便溏不爽,或见白瘩,苔灰白带黄,脉濡数等症。治法总以清化湿热为原则,方如甘露消毒丹。若因湿热酿痰,蒙蔽清窍,神识昏糊者,治宜豁痰开窍,方如菖蒲郁金汤。发为白痦者,治宜宣化湿热,方如薏苡竹叶散。
  中焦湿热可以有三种转归:一是湿热从阳化燥,转为温热病的气分证,或因邪热伤阴而为营血之证;一是从阴化寒,而发展为寒湿证;一是既不化燥,又未化寒,仍以湿热特点传人下焦,构成下焦湿热证。
  下焦湿热证是指湿热侵及膀胱或小、大肠,导致水液代谢障碍,饮食传导功能失常的一类证候。它以二便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在此阶段,由于水湿困阻,脾胃运化失司,中焦症状也可能同时存在。由于湿热证是湿热互结,热在湿中,在未化燥之前不会伤阴,所以下焦湿热,一般不损伤肝血。肾精,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膀胱和大、小肠。
  下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见小便癃闭,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神识昏迷,苔灰白黄腻,脉濡数等。
  下焦湿热的治法,若邪在膀胱,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者,治以淡渗利湿法,方如茯苓皮汤;若湿热在大肠,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或溏滞不爽者,治宜导滞通腑法,方如宣清导浊汤。
  张某某,男,65岁,1989年8月11日初诊。
  雨后天晴,暑热湿邪交蒸,起居不慎,感邪致病。今觉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周身酸楚无力,微有恶心,食欲不振,小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略数。此暑热外袭,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当芳香宣化,辛开苦降之法。处方:佩兰9克,藿香9克,大豆黄卷9克,清半夏9克,厚朴、陈皮各6克,川连3克,六一散15克(布包)。一付。
  二诊;药后遍体小汗,身热渐退,头晕已减,身楚亦轻,但仍脘闷,略有恶心。原方加草豆蔻3克,杏仁9克,3剂。药后病愈。

推荐访问:辨证 漫谈 中医
上一篇:心静福深【心静是福】
下一篇:什么传染病会传染给胎儿 [准妈妈须防“胎儿传染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