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下一句 网络问诊:是馅饼还是陷阱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9-06-01 点击:

  “养生教母”马悦凌没有医师资格证,也没有实体的门诊场所,她一直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自己并进行网络营销和诊疗的。“网络问诊”这种新型的看病方式,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六成受访者曾在网络问诊
  
  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什么小毛病的话,不用出家门、不用排队挂号、不用看医生脸色,上网搜一下,就能大致有个判断。但是,这样的问诊到底靠不靠谱?网络背后“指点迷津”的医生、专家们,到底是何方神圣?
  炎炎夏日,正是西瓜的上市旺季。孕妇可以吃西瓜吗?某小学的胡老师,在电脑上输入“怀孕后可以吃西瓜吗”,马上就找到了答案:“少量吃西瓜是可以的”、“不要吃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等。“80后”公务员小张是个热衷于网络问诊的年轻爸爸,“从老婆怀孕,到孩子出生,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查看。”小张说,许多问题上网一查就有答案,复杂的问题还可以免费咨询“网络医生”,省钱省事真划算。
  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常识,是网络问诊兴起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国内某媒体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数千名参与者中,超过六成的人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查,看看咋回事”。
  除了健康知识的询问外,网上问诊最多的是以妇科病、人流、不孕、男科、泌尿或癫痫等疾病为主,因为许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比较私密,不好意思当面咨询医生,而网上问诊隐私性强,所以此类网站也特别多。
  
  网站成了变相“医托”“药托”
  
  利用网站搜索工具,输入“前列腺”三个字,一下子就能找到7170万个相关结果。排在前列的几乎都是号称“专治前列腺炎的某医院”的网站,打开网站就能看到医院介绍、在线咨询、预约挂号等。不少在线医疗机构纷纷打出“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十佳医疗单位”等招牌,以期赢得网民信任。
  记者随机选取了其中一家网站,以“小便发黄”为由进行咨询,刚刚点击在线咨询,便有一位网上值班医生热情地“打招呼”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的情况吗?”“有尿分叉、尿等待、小腹坠胀等症状吗?”“经过问诊,你需要来院经过我们的面诊分析,考虑相关检查项目,为你明确诊断是否存在病因。”随后,该医生力邀记者尽快到其所在医院就诊,并热情地为记者预约了泌尿外科专家。
  不少在线“专家”在网上通常简短询问后就直接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是他们常用的伎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诱导患者到自己所在的医院看病或者买药,这就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线回答患者问题的,多数不是真正的专家,一般来说,由专家的实习生或小医生“代劳”回答还算是好的,不少是护士或聘请过来的文案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就“上岗”,这些“披着马甲的专家”让人真假难辨。
  
  谁来给网络问诊套上笼头
  
  在网上给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的,大部分是医药网站、民营医院,有的甚至是不明身份的个人。在这些网站接受诊断甚至治疗,风险显而易见。
  除了误诊的危险,维权难度较大是网上问诊的另一弊端。由于“网上医生”的资质缺乏核实认定,其医疗行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一旦发现误诊出了问题,患者可能无法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无法调查取证,患者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国家明确要求,在网络上只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而不能对患者看病、开处方、卖药,但有些网站却打“擦边球”,以医生建议的名义向患者推荐药品。卫生部曾经于2001年出台过“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但该办法不仅条款老旧、较空,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单靠卫生部门一家单位很难追查。
  据介绍,经过卫生部门审批的医疗类商业网站非常少。大多数网站都是未经审批就运营的,它们的ID往往不在本地,甚至不在国内,而且不断改头换面,很难对其进行监管。方兴未艾的“网络诊疗”涉及信息部门、宣传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多个环节,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来给鱼龙混杂的网络问诊套上“笼头”。

推荐访问:问诊 馅饼 陷阱 网络
上一篇:35天的宝宝一顿吃多少才算饱【怎样才算吃到“七成饱”】
下一篇:太快乐了也不好|快乐柠檬加盟费50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