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的宝宝一顿吃多少才算饱【怎样才算吃到“七成饱”】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9-05-31 点击:

  人们经常听说,要想不长胖,要想不给肠胃增加负担,吃饭只要吃到七成饱即可。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叫做七成饱?或者说,七成饱到底是什么感觉?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在研究饱腹感之后,我按个人体验,给这个模糊的说法做了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定义。
  所谓十成饱,就是一口都吃不进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所谓九成饱,就是还能勉强吃进去几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所谓八成饱,就是胃里面感觉到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所谓七成饱,就是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习惯性地还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下一餐之前也不会提前饿。
  所谓六成饱,就是撤走食物之后,胃里虽然不觉得饿,但会觉得不满足。在下一餐之前,饥饿感会比较明显。
  所谓五成饱,就是已经不觉得饿,胃里感觉比较平和了,但是对食物还有较高热情。如果这时候撤走食物,就会有没吃饱的感觉。还没到下次吃饭时间,就已经饿了,很难撑到下一餐。
  更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做“饱”了,因为饥饿感还没有消除。
  七成饱,就是身体实际需要的食量。如果在这个时候停止进食,人既不会提前饥饿,也不容易肥胖。但是,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这个点,经常会把胃里感觉满的八成饱当成最低标准,甚至到了多吃一口就觉得胀的九成饱。这样,如果餐后没有足够的运动,必然就容易发胖。
  很多人说:你怎么能感觉得出这么细微的差异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了几成饱啊?这是因为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细致感受过自己的饱感。如果专心致志地吃,细嚼慢咽,从第一口开始,感受自己对食物的急迫感、对食物的热情、进食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后的满足感、饥饿感的逐渐消退、胃里面逐渐充实的感觉……慢慢就能体会到这些不同程度饱感的区别。然后,找到七成饱的点,把它作为自己日常食量的标准,就能预防饮食过量。
  对饱足的感受,是人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备。不过,这种饱感的差异,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时候才能感觉得到。如果边吃边说笑,边吃边谈生意,边吃边上网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足感的变化,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饮食过量。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从小都不曾知道七成饱的理念呢?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父母规定食量,必须吃完才能下饭桌,从来不曾按照自己的饱感来决定食量。这样,他们渐渐丧失了感受饥饱的能力,不饿也必须吃,饱了也必须吃完。因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总是多盛饭、多夹菜,使孩子以为一定要到胃里饱胀时才能叫做饱,结果酿下一生饮食过量的苦果。
  在外就餐时,食物的分量通常也都是按照胃口最大、口味最重的人来设计的。很多人习惯于给多少吃多少,把食物吃完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过量了。一些加工食品也一样,都尽量把标准份设计得大一些,让人们习惯于多吃。这样对商业销售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消费者控制体重却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放慢速度,专心进餐,习惯于七成饱。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里提前感受到“满”,所以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较容易让八成饱的感觉提前到来。吃那些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脆水果,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增强对饱足感的感知,从而有利于帮助我们控制食量,避免过量。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则正好相反,它们会让人们进食速度变快,不知不觉就吃下很多,而饱感中枢还没有来得及接收到信号,直到胃里面就已感觉到饱胀了。但这时候,食物中的能量早就超过了身体所需……后面能做的事情,也只能是增加运动来消耗掉多余的“卡路里”了。

推荐访问:才算 吃到 七成
上一篇:教育法 [我的示弱教育法]
下一篇:天上不会掉馅饼下一句 网络问诊:是馅饼还是陷阱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