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老心理的表现与调适|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压力

来源:小学周记 发布时间:2019-08-17 点击:

  人到晚年,往往怀有强烈的惧老心理。人类本来就具有盼望“不衰”和长寿的愿望,这种愿望愈大惧老心理就愈加强烈。因此,对衰老极度敏感,全神贯注的结果是自我暗示、自我加压,形成了种种惧老表现。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几种突出的表现:
  偏激 表现为两个相反的偏激趋向。一种趋向是以衰老认定自我价值,以点代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朽木无用”。自我评价过低必然引起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以衰老的需要,过高地要求别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照顾,却忽视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能力和可能性。如此心理落差反过来又激化了偏激,由此自暴自弃,产生对他人的抱怨和不满。
  疑病 无病亦疑,有病更疑。即使是对一些轻伤小恙也自认为病入膏盲、无药可救。或谈病色变,问病不止,求医换药不断,常表现为惶惶不安。疑病使人对衰退的功能极度敏感。他们似乎有一种特殊能力,即一般人不能感觉到的体内变化和体验不到的痛苦他们皆有所感。他们以假设对“疾病”描述得活龙活现。诸如,心脏跳动、胃肠蠕动如何反常、苦不堪言等。这些不良“感觉”往往又成为新的“病态”先兆,使其疑病心理加重。
  孤独 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及对他人的不满和抱怨,结果,自我行为约束和自我精神“封锁”加大了与社会的疏远,形成了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了矛盾的孤独心理。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惧怕期望落差带来心理冲撞而拒绝与人交往;既行为孤独、性情孤僻,又惧怕寂寞,孤傲的态度使人望而生畏,难于接近,与周围人的距离拉大,又促使了孤独。
  幻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惧老和盼望长寿的愿望愈发强烈。于是,以自己的过去及他人的健康在心里描述未来。即以幻想假定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宽慰,自认、自我陶醉而盲目乐观。比如,爱听他人关于健康的恭维话,一句“你愈来愈年轻了”可让其喜形于色;而一句客观的评价,“你的确老了”却让他极度慌张。然而,陶醉毕竟是暂时的,幻觉体验一过,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衰老恐惧。
  怕死 惧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心里,为此,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坟场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抑郁 由于晚年是人生的丧失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惧怕而无奈,最终极易造成抑郁。这种抑郁性质顽固,促使其生活兴趣进一步下降,无愉快感。终日感到疲惫或情绪激惹,动辄发火或自卑自责、自怨自叹,失眠或嗜睡,思维混乱、做事消极。重者可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老人们要走出晚年的惧老心理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老人要树立积极的生存意识。即正确对待人生,科学看待生命。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由此,结合自身条件继续服务社会以激发生活热情、体验生活情趣,消除身心衰老对自我的不良暗示。正确对待疾病,有病求医,相信科学,不要过分关注生理上的细微变化和片面强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通过情绪转移加强人际交往,以消除与社会的疏远,避免自我孤立。从容看待衰老,减轻衰老紧迫感,促进对生命的珍惜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其次,社会、家庭要重视老人的生活,关心老人的健康,不仅让他们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走出惧老心理则是精神赡养不可忽视的问题。所谓老有所乐,就是在制造、提供良好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向他们提供、创造积极的精神生存环境。

推荐访问:调适 表现 心理
上一篇:古稀老人性犹在|少年心性应犹在
下一篇:药能治病 也能致命:药为什么能治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