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辨证(十六)】 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茨木

来源:职称计算机 发布时间:2019-08-19 点击:

  二、阳明病证 前面介绍了太阳病证。“太”是开初的意思,故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阳明”之意是指“两阳合明”,也即太阳病、少阳病进一步发展,形成阳热亢极之义。所以说,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最盛的阶段。其证候的性质,属于里热实证。阳明病的发生原因,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受的外邪较重,虽经发汗解表,未能逐邪外出,依然传里化热;二是患者本身属阳气素旺者,感受外邪之后,易于入里化热;三是发病初期求胜心切,发汗太过,甚至误用攻下,以致耗伤阴气,导致阳邪转盛而内传。但也有发病开始,未经传变,而本经自病的,当属于阳气自盛者。《伤寒论》说:“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说明阳明病的来路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阳经可以成为阳明病,即使是三阴经病,当正气恢复,阳胜阴退时,也有转为阳明病的可能。
  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而“胃家”包括了胃和大肠,从经络学说而言,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则是热邪亢盛之意。阳明病也有经证、腑证之别。所谓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但尚未入里与肠中糟粕结成燥尿的证候;阳明腑证,则是热与肠中糟粕已经结成燥屎的证候。
  (一)阳明经证其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可以“四大”概括,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大热是里热外蒸之故,因为没有表证,所以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则是热迫津泄;大渴是因热盛津伤,饮水自救之象;热盛阳亢,鼓动血行,故脉洪大,或浮滑有力。
  以上是本证的主要特点。其他方面可有面赤,气粗似喘,心烦躁扰,甚至谵语昏睡,头痛面垢,舌苔黄燥等。
  阳明经证的病机是里热蒸腾于外,属于无形邪热,故治疗以清解里热为主,一般要以“白虎汤”为代表方。由于汗出过多,背部微微怕凉或怕风的,则是热伤气阴,还要加人参。
  (二)阳明腑证本证属于有形实热,是阳明经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日晡(下午3~5时)发热,手足(心)汗出,连绵不断,脐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溏稀如水臭秽),脉沉实或滑数,苔黄燥。当邪热上扰心神时,还可出现神昏谵语,甚至狂躁不安的症状。
  阳明腑证是有形实热,治疗则是以泻下实热为主。所以清热、泻实是治疗阳明病的两大法则。泻下实热的代表方剂是承气汤类,包括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临床需依据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选用。
  如阳明腑实证初起,结而未甚,或误用汗下治法,津液受损,肠中干燥,以燥热为主,痞满较轻者,用谓胃承气;肠中燥实较轻,痞满略重的,用小承气;痞满燥实四征俱备,病情严重,病势也急的,用大承气。从辨证方面而言,三承气汤证均有日晡蒸蒸潮热,烦躁,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而调胃承气虽有腹部胀满,但无腹痛拒按。苔黄干燥,脉滑数;小承气汤证,是燥实初结未甚,故见腹部胀满,虽痛不甚,不喜按揉,苔黄而垢,脉实而滑数;大承气汤证则痞满燥实,四征俱备,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神志症状也颇显著,如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等,舌苔老黄干燥,甚至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从经络学说而言,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就六经分证来说,少阳居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既非表,亦非里,属于半表半里证。邪在表则发热恶寒并见;邪在里则发热恶热而不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则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即所谓“寒热往来”,此是少阳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也是少阳病的主要症状。其他还有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在《伤寒论》,是为少阳病的提纲。征之临床,少阳病确实多见到这些症状。但在诊断方面,此三症要与上述四个主要症状结合起来,特别是寒热往来为必见症状。其他三症则“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少阳是枢纽,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少阳病的治疗要用“和法”,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病案举例
  1. 张某,女,26岁,已婚,教员。
  时在隆冬,于产后第2天不慎受风。初时稍觉恶寒而未介意,翌日即高热恶寒,身楚无汗,恶露骤然减少。自服生姜红糖水并西药解热镇痛片,汗出而热不降,晚间体温高达40.6 ℃(腋下)。转天凌晨家属急邀余往诊。时见患者颜面潮红,高热不恶寒,身半以上汗出如洗。询之口渴频饮,便秘溲黄,恶露量少气秽,大便两日未下。切脉浮数有力,视之舌红苔黄,体温39.4℃(腋下)。此邪入气分,当属阳明经证。处方如下: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竹叶6克,荆芥穗9克,天花粉15克,台党参9克,当归9克,川芎3克,草红花3克,生甘草3克,粳米一撮。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一剂,遍体透汗,是夜体温降至38.2 ℃(腋下)。再剂,大便两行,恶露增多,大渴已解,体温续降。惟感头晕神疲,纳少口干,汗出津津,切脉细数。此余热未清,阴液为伤,拟清热养阴,兼顾气血。处方:杭菊花、北沙参、麦门冬、肥玉竹各9克,条黄芩、淡竹叶各6克,佛手花15克,当归9克,草红花6克,川芎3克。上方服2剂而愈。
  2. 杨某某,女,32岁。胃痛反复发作8年,消化道造影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今春胃痛复发,曾服中药20余剂,效差。现胃脘部持续性灼热样痛,夜甚,不拒按,恶心不欲食,食后即吐,口干苦不欲饮,大便数日未行,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胃阴不足,肠腑不通,拟先通腑治标。处方:大黄12克,白芍18克,芒硝6克(另包),甘草6克。以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纳少芒硝,再微煮气沸,候温,少量频服(分5次服下)。药后,大便得通,干结如羊粪珠。胃痛遂减,进食已不吐。再投甘寒养阴润肠之剂,以治其本。
  3. 张某,女,38岁。子宫切除术后约2年,经常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近日因劳累、饮食不节,发作全腹胀满,叩之如鼓,纳少,食少腹胀甚,或有绞痛。便溏薄,肠鸣,苔黄,脉沉实。治拟通降之法,处方用调胃承汤合旋复代赭汤方。服药3剂,排出大量积便,腹胀显著消减,饮食后亦无明显腹胀。再服3剂,腹胀完全消失,饮食正常。
  4. 范某某,男,42岁。素日体格健壮,最近因工作不顺,心情郁闷,倦怠乏力,食纳不振,头晕耳鸣,血压162/94毫米汞柱。曾服牛黄降压片及杞菊地黄丸等药,反觉耳聋,胸肋胀满,心中烦闷。按脉弦细数,舌偏红,苔薄黄。诊为肝郁化热,火郁少阳,治用小柴胡汤之方。处方:柴胡15克,黄芩9克,半夏、太子参各9克,炙甘草、生姜各3克,大枣3枚。服药3剂症状减轻,再加菊花15克,白蒺藜各15克,杭白芍9克,服4剂,诸症悉除,血压复常。

推荐访问:辨证 漫谈 中医 十六
上一篇:【有感于小仲马的创作】 小仲马
下一篇:多食紫色食物,防病延缓衰老:延缓衰老的最好食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