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高温与严寒等|高温和严寒血压的影响

来源:软件水平 发布时间:2019-05-16 点击:

  挑战极限:高温与严寒   阿 俊      在俄罗斯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位妇女遇到一只饿狼,在紧急关头她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竞从恶狼的口中抓出狼的舌头,最后将狼打死。由此看来,在应急状态下,人体的极限是可以延伸的。人体的极限与多种因素有关,今天的极限也许明天就会被突破,但了解人体目前的极限点在哪里,或许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比如人体对严寒和酷暑的耐受力。
  
  斗高温
  我们的身体只能在37℃下正常活动。这一温度是由我们的细胞和肌肉运动持续产生的热量来维持,并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传递全身。
  在8000c的高温下还要继续工作,这经常是消防员需要面对的。如果消防员没有穿上特殊的制服,那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高温比寒冷更致命。人体的温度一旦超过42℃,那就必死无疑!
  幸运的是,我们的身体也有自保的对策。实验证明,人体能够在气温127℃的环境下坚持20分钟!这时候,人体表面的血管扩张,使热量集中在皮肤表层,通过汗液排出体外。有人测试,这时人体表面的散热能力将提高20倍,但这只有在空气十分干燥时才做得到。
  科学家曾对人体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做过实验:人体在71℃的环境中,能坚持整整1小时;在82度时,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能坚持33分钟;在104℃时,则仅仅能坚持26分钟。
  实验还发现,由于无法通过排汗蒸发散热,人在水中的耐高温能力明显低于干燥空气中耐热的能力。在潮湿的环境中,高温的滋味就不太好受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洗桑拿时(干燥的环境)可以承受90%的高温,而在土耳其蒸气浴室里(潮湿的环境)只能承受50度的原因。
  
  战严寒
  抗寒第一招就是血液集中于内脏。研究表明,浸泡在18℃的水中,身体热量经由皮肤损耗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25倍。大脑中位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会发出紧急指令,使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在体内,并使要害器官的温度保持在37度。然后,如有必要,牺牲四肢的血液流动,以保证躯干和大脑的供血。同时,它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热量。
  体温降至35℃,虽然寒冷可以促使肌肉收缩得越来越剧烈,以最大限度地产生热量,但是四肢产生的热量几乎立刻就会散失掉,因此这将加速身体仅存能量的消耗。
  体温降至32℃时,我们开始神志不清。在寒冷之后,身体已经用尽所有抗寒手段。体温急速下降,所有细胞活动变缓。大脑是首先受影响的器官之一,这时我们已无法思考,无法说话,无法做出理性的决定,因此我们会看到有些已经冻僵的人却开始脱去衣服。
  体温降至30度以下,人将陷入昏迷,心跳和呼吸越来越慢。20度时,心脏必定会停止跳动。如果此时还不尽快采取措施,人必死无疑。但如果抢救及时,照料得当,及时加温,还是可以救回一命的。一名29岁的挪威女子就因此活了过来,而之前有整整1小时,她的体温只有13.7℃。
  人体极限男女是有差别的,一般女性的生理耐受力比男性要强,在遭受同等打击的情况下,如疾病、饥饿和疲劳等,女性的耐受程度远远高于男性。这一方面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有关,另一方面或者与女性体内的脂肪较多有关。
  我们要了解人体极限,又不可片面挑战极限。因为过度炎热和寒冷都是有损健康的,甚至会引发猝死。
  
  人体制造的灰尘
  王吴军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体是被一层厚达3厘米的灰尘所包围着的,这些灰尘极其微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这些包围人体的灰尘是由人体自身制造出来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被一股由下向上的温热气流所围绕着的,当一个人赤裸着身体站立在地面上时,从人的脚踝部分开始,有一股厚达3厘米的热气流旋绕着向上浮动起来。这股热气流是人体内部产生的,当它由下向上旋转升腾时,就会在人体周围形成一道圆圈形的气态的屏障。
  当人体产生的热气流上升到人的腰部时,厚度约为15厘米,当这股热气流到达人的头部时,厚度已经达到了24厘米。人体产生的这股上升的热气流,能够组成一个看似无形的运送系统,它所运送的东西,是一些人体制造出来的细小的灰尘。
  原来,在一天的时间里,正常人体会有千百万个皮肤细胞衰老后而死亡。这些死亡的皮肤细胞不断从人体表面脱落下来,在人体周围被人体产生的上升的热气流包裹起来,形成围绕在人体四周、挥之不去的灰尘。
  每个人在一生中制造出的微尘大约有18公斤。
  人类可在睡梦中思考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睡着后。大脑无法进行判断性思考。但美国研究人员认为,人实际上可以在睡梦中思考问题。做梦目的之一或许就是帮助找出白天困扰我们难题的答案。
  
  梦中解答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戴尔德丽・巴雷特说,梦本质上非常形象,经常没有逻辑可言,但这种特点恰满足解答某些难题所需“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巴雷特在一次实验中让大学生在回家作业中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尝试在梦中解答。这些问题相当简单,不至于在梦醒后忘记答案。这些学生每晚睡觉前集中思考他们选择的问题。一周后,大约一半学生说。他们梦到这个问题,大约1/4说,他们不但梦到问题,还梦到答案。
  “不论我们把做这种梦称为什么状态,我们仍在继续研究同一个问题。”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引述她的话说。尽管刚开始做这种梦时可能有不同原因,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很可能经过“提炼”,可以发挥“双重作用”,即帮助大脑“重新启动”和解决问题。
  
  相关进化
  巴雷特说,如果要解释梦或任何相关人类行为,就需要考虑进化论,但先前许多关于梦的理论要么根本不提及进化论,要么与进化论完全矛盾。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做梦是为满足人们的愿望。巴雷特说,这种在想象世界中得到的满足无助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改善本能,后者则是进化论的关键点之一。
  另一些学者提出,做梦更可能是睡眠周期的一种副作用,一般在眼球在睡眠中快速转动即快速眼动睡眠时发生。美籍实验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曾把做梦比作电脑屏幕保护程序, “只要大脑某些部分依旧活跃,梦到什么内容实际上没有意义”。
  巴雷特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认为,某些事物朝着一个目标开始进化后,一般整个进化过程不会只服务于这一个目标,任何可能有利的其他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哺乳动物自大约2.2亿年前开始进化以来,快速眼动睡眠一直存在。 “某样事物在进化史上存在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承担其他功能”。
  
  额外思考
  巴雷特研究“做梦解答问题”这一课题超过10年。除邀请学生参加实验外,她还浏览大量科学和历史文献,寻找人们梦中解答问题的实例。
  巴雷特在数学界、艺术界等多个领域均找到实例。几乎涵盖各种类型的问题。其中不少问题要求解答者在脑中把答案形象化,例如某个发明家画出一种新设备的草图。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领域的问题之所以能在梦中得到解答,是因为要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习惯思维不管用”。
  巴雷特总结说,伴随人类进化过程,做梦可能变得特别有利于帮助我们解答符合这两种情况的难题。“我想,做梦和快速眼动睡眠大概已经进一步进化,有利于我们思考……做梦可以说是一段‘额外思考时间’。”

推荐访问:严寒 高温 极限 挑战
上一篇:歪瓜裂枣能吃吗_“歪瓜裂枣”到底能不能吃
下一篇:【网上求医:便利背后隐患多】 网上交易带来便利也带来隐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