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餐桌,监管应当“前移”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最严格的监管

来源:商务英语 发布时间:2019-05-15 点击:

  冬天来了,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了众多都市人的“最爱”。但南京某记者调查发现,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添加剂泛滥,现在的火锅大多是“化学火锅”。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坦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
  化学品的魅影,正在攻陷国人的餐桌与肠胃。在良序社会中,添加剂这一类的化学产品在食品领域理应有所节制,但如今,公众已很难找到纯天然的食材。可以说,正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生态加速了食品添加剂的蔓延,“化学火锅”的出现终究还是人祸使然。
  随着市场化进程深入,觉醒的企业家精神并没有获得足够道德规制。所以,“逐利”成为业者终极追求,而所谓“耻感”“良知”则丧失殆尽。在这样的语境下,束缚“利欲”唯一的工具便是法治,食品安全同样只能寄望于斯。
  但是,现有机制显然没给公众太多信心。在南京“化学火锅”事件中,作为执法者的质监局,居然“无法明确告知这些产品能否食用”;而工商局的答复则是,“只要不是三无产品,就视同合格”。
  监管之宽松、专业性之孱弱,恰可解释安全的餐桌为何沉沦:一方面,从业者自我道德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外部制度性监管疲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往往只采取事后纠偏的策略;有消费者因此致死致残,才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从目前来看,虽然红火的“化学火锅”似乎尚未引发任何“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能保证其绝对安全,隐性的、长期的伤害可能就潜伏在公众的日常消费之中。
  值得追问的是,既然连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难辨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为何他们不及时介入、主动开展调查?
  拯救餐桌,监管触角首当前移。在“吃出事故”之前介入调查,凭借常态的预防机制,第一时间淘汰有害添加剂;对相关化学品实行出厂登记,形成产品流向跟踪档案、严防流入食品领域。唯有更主动、更提前出击,才有望驱散酒楼食肆间若有若无的化学气息。
  
  激活小医院还需制度配套
  陈家兴
  
  “看病难”是困扰百姓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这一次或将真的坚冰渐融。2010年12月14日,国家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给小医院“输血”,让小医院“活跃”起来,满足百姓基本医疗需求。
  与“看病贵”不同的是,“看病难”其实难在大医院。到各大医院看一看,挂号要排长队,看病要排长队,划价要排长队,取药要排长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医院却很冷清。还真不能怪百姓小病也要上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也要挂专家号,那实在是与小医院不顶事有关。连个小病也未必看得好,百姓为什么要信你?
  小医院原本是为了满足百姓看常见病、多发病的需求的,分布广泛,网点众多,能够让百姓就便就近,却为何沦落到百姓不买账的地步?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政策、资金、技术、医生、设备等,这些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不但不能均衡,反而屡向大医院倾斜。此次国家下决心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为的就是通过相关政策及多渠道资金补偿等的注入,发挥杠杆效应,推动综合改革,形成良性循环,以“激活”遍布城乡的众多小医院。
  从建设性的角度看,这一补偿机制还需要配套性的措施,方能让小医院变成一潭活水。比如,与小医院相匹配的医疗设备、技术、医生等,都需要长期稳定地流入,小医院才会真正具备担责的实力和水平。而从一定意义上说,设备、技术通过政策手段或能倾斜,难的是医生下沉的问题。如果缺乏一种医生上下流动的稳定制度,有水平的医生都不愿意下基层去,或到了基层就上不来,那小医院没有水平较高医生这个最重要的实力支撑,就仍然难以让百姓放心。
  当小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健康需求都提供家庭医生、家庭保健式的服务,那么小医院将会迎来一次彻底的新生,百姓也将迎来身心健康的大跃升。

推荐访问:餐桌 监管 拯救 前移
上一篇:药房人体润滑油 人体天生就是个“药房”
下一篇:【人到中年先护肝】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中泡枸杞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