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责任 创新创业计划书1000字

来源:四六级 发布时间:2019-04-04 点击:

  ★率先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胆道外科急腹症,提出“异病同治”是外科急腹症辨证论治核心的观点;   ★潜心钻研胆石病、胆道感染四十余年,倡导“胆病从肝论治”,丰富了中医学理论;
  ★成功研制防治胆道感染、胆石病的中药新药“胆宁片”“升清胶囊”“芍杞颗粒”等;
  ★先后承担国家及部委级课题二十余个,获部市级奖励18项。
  ……
  
  采访前,仔细阅读朱培庭教授精短的简历,想象这大概是一位内心创新激情时刻澎湃的教授。坐在朱教授的对面,听着他舒缓而有节奏的叙说,感受他对自己事业的钟情和投入,同时还有一丝丝讶异,这位喜欢板桥体书法,写得一笔好字,人称有“好文采、好口才”的教授,平和又平易。他说,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们后来者首要的任务是继承,然后是不断创新,继承和创新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初出茅庐与“锦红片”
  
  朱教授说自己是“幸运的”。1965年他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有幸成了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先生和上海第一位该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徐长生教授的学生。同年,他和另一位医生与两位老师组成科研小组前往郊区医院“出门办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用中医药治疗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近距离地接触顾、徐两位先师,也为朱教授今后钻研医术、不断创制新药开启了智慧之门。
  早在1958年,顾伯华先生和徐长生先生就曾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何不把它改进做成中成药?
  “大黄牡丹汤”,原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组成。顾老在应用中,随症加减红藤、蒲公英、厚朴、金银花、紫花地丁、当归、黄芩、连翘、薏苡仁、陈皮等。
  科研小组与上海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老师一起反复推敲,规范处方,多次试验、筛选,最后将9味药精选成4味。1966年1月新药研制成功,代号为“661”,后更名为“锦红片”,取“锦绣河山一片红”之意。此外,“锦”是指大黄(别名锦纹),“红”是指红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急性阑尾炎。
  初始,锦红片剂量较大,一片0.5克,每天需服50片。急性阑尾炎本身就有比较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患者很难吃下去。锦红片经过进一步精雕细琢,改为一片0.32克,每天14~15片,药效不减但患者的顺应性大大提高。随后在上海中山、仁济、瑞金等9家大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共治疗早期单纯性阑尾炎和早期化脓性阑尾炎1 213例,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浙江嘉兴是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地区,血吸虫病合并阑尾炎容易导致穿孔,锦红片在当地治疗300多例患者,取得了同样肯定的疗效。
  
  “免受开刀苦,惟有胆宁片”
  
  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外科急腹症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发病第一位的急性阑尾炎被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所取代。探索急性胆石病的非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成了朱教授的重点研究方向。
  对于胆石病,传统中医界多认为“肝失疏泄”,把它归结为肝胆气郁型来治疗,而在朱教授的调查研究中却有了全新发现。朱教授认为,胆石病的治疗应根据“静止期”和“发作期”的不同分别辨证论治:发作期的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根据病邪热化程度加以区分,可划分为蕴热、湿热、热毒三个不同阶段;而对于临床更为常见的静止期胆石病,通过对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辨证分析,发现肝胆气郁型仅占44.53%,而以往很少有人注意的肝阴不足型却占到55.47%。因此,朱教授提出“静止期”胆石病的辨证应区分肝胆气郁和肝阴不足型。肝胆气郁型适用 “胆宁汤”治疗。
  “胆宁汤”,是顾伯华先生的经验方,由生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组成。
  朱教授和他的团队与上海中药一厂(现上海和黄药业)合作,对“胆宁汤”进行剂型改革。经过整整8年的艰苦探索,终于研制出新一代的中药制剂――胆宁片。这也是自1986年国家新的《药政法》颁布以来,上海地区第一个研制成功的中药三类新药,填补了上海市中药新药研发的空白。
  胆宁片上市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在民间享有“免受开刀苦,惟有胆宁片”的美誉。朱教授和他的团队因此获得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又经过3个春夏秋冬的紧张攻关,朱教授成功将“胆宁片”去除4味药,保留了生大黄、虎杖、陈皮3味药,制成“升清胶囊”。2003年6月,“升清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并获得药品注册和生产批文。
  
  “胆病从肝诊治”
  
  上海龙华医院老院长陆金根教授评价朱教授,“先生治学严谨,他所倡立的‘胆病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是其四十余年从事胆病医、教、研工作的高度总结”。
  《临证指南医案》由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著,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叶天士治胆病以柔肝养阴为治则甚多。《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按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
  朱教授在临诊中也发现并印证,慢性胆石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表现为胁痛隐隐,头目眩晕,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尖红刺或有裂纹,舌苔光,脉细数,证属肝阴不足。遂在国内首次提出“胆病从肝论治”的新思路,强调治疗胆石病当以柔肝养肝为主,辅以清热利胆。即对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辨证论治,应注意其同肝脏间的发病关系,当胆病合并肝病时尤应重视肝阴不足,采用养肝柔肝法治疗,而不应单纯从肝胆气郁入手。
  “胆病从肝论治”经历了最初不被人理解,“怎么能用养肝柔肝的药治疗胆石病呢”,到现在已为各方专业人士所认同并推广应用。
  
  “芍杞颗粒”再创辉煌
  
  针对肝胆气郁型的胆石病、胆道感染,有了疗效确切的“胆宁片”。那么,加紧研制治疗肝阴不足型的中药新药,又跃上了朱教授的工作日程。
  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多沿用“一贯煎”(又称柔肝煎)。说起“一贯煎”的名字非常形象生动,就是在一堆养阴药中,用理气药川楝子“一以贯之”。
  “一贯煎”原方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秀《柳州医话》中的名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5克组成。滋阴疏肝,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表现为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等。
  刚开始设想做成合剂比较简便易行,又曾试验做口服液,但考虑到运输、保存不方便,口服液的方案也被否决,为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最终决定做颗粒剂,并取名“养肝利胆颗粒”,后更名为“芍杞颗粒”。
  胆石病虽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以后胆石的残留和复发仍然困扰着外科学界,多次手术的胆石病患者并不罕见,甚至有手术过五六次的患者,而且手术的风险和对患者的伤害更是显而易见。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胆石病中大有用武之地。
  2009年12月28日,“芍杞颗粒”拿到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同一天,朱培庭教授被龙华医院聘为终身教授。当“双喜临门”,掌声响起,朱教授感到的是由衷的欣慰。
  
  朱教授的学生说:“先生的工作时间从来不以8小时来衡量,每天24小时,无论上班和下班,份内和份外他都时刻听从患者的召唤,把患者的需要当作命令。”
  
  朱培庭教授说:“好好做人,好好看病,能多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的责任。”
  (朱培庭教授每周二、四上午在上海龙华医院有特需门诊)

推荐访问:是一种 创新 责任
上一篇:【考试前后,反复痤疮怎么办】 右脸颊反复长痤疮
下一篇:润肺止咳食白果_白果不能与什么同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