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丹溪医案浅析其顾护脾胃思想】朱丹溪医案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5-01 点击:

  [摘要] 后世医家对朱丹溪的滋阴降火法研究颇多,然丹溪承东垣之法, 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通过对朱丹溪医案的研读,从中探析其顾护脾胃思想。
  [关键词] 朱丹溪 脾胃 甘温补益
  [中图分类号] R25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22-01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代浙江义乌人。因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朱丹溪的主要医学观点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核心, 指出人体的阳气常有余,妄动而为害,而阴精常不足,易于耗损。主张固护阴精,不可妄耗,而治疗上, 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阴派”的鼻祖。 因此后世医家对其研究多侧重在滋阴降火法。然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处处重视中焦脾胃之气,这一论点常为后人所忽略,而未引起重视。综观《名医类案》中所录的丹溪病案,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尤为常见。可见,朱氏学术思想并非单以知母、黄柏等泻火滋阴见长,同时也十分重视中焦脾胃之气的护养,他主张人身之气,首推脾胃之气,认为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损伤脾胃而发诸病。兹就选取《古今医案》中的“伤寒”和“咳嗽”两病案进行剖析, 从中探析丹溪的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1 伤寒 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痛、恶寒、发热、骨节痛、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子取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大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遂以参、芪、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五帖。至三日,口稍干,言有次序,诸症虽解,热尚未退,乃去附,加芍药。又两日,渐思食,颇清爽,间与肉羹。又三日,汗自出,热退,脉虽不散,洪数尚存。朱谓此脉洪,当作大论,年高而误汗,以后必有虚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自言病以来不更衣十三日矣,今谷道虚做努责,进痛如痢状不堪,自欲用大黄等物。朱曰:大便非实闭,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翌日,浓煎椒葱汤浸下体,方大便。诊其脉仍未敛,此气血仍未复,又与前药。两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但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与前方倍加参芪,两日小便方利。又服补药半月而安。(《古今医案按》卷一)。
  2 医案分析 此案患者是一年老体弱之人,饥饿劳累引发伤寒,自服参苏饮子,大汗出而热不退。参苏饮子原为治气虚外感之方,患者服此方并无过错,可服后造成大汗,可见此人体质弱、气虚,表虚,稍服解表药就汗过。朱丹溪认为,此为内伤证,加之患者饥寒作劳,胃虚,体质异常虚弱,虽然此患者表证依然未解,但不可继续解表,不能借用解表的药物发汗,他提出“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 最终治疗的重点是放在充实胃气上,期待自汗而解。整个治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均可体现出丹溪的临证用药,处处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第一阶段:朱丹溪用参、芪、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这是李杲的补中益气汤去掉柴胡、升麻。患者连服五日,不再“妄语”。丹溪用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的方法,用温药扶助脾胃之气,中气壮实,言语有秩序了。
  第二阶段:诸症虽解,热尚未退,用前方去附,加芍药。去附是因为患者还有点口干,有热象,减少芍药的热性,防止过汗,加芍药是为了解决营卫未和的问题,养营阴,解未解之邪。几日后患者终于汗出,热退。丹溪的主旨还是要扶助胃气,营卫充实,期待自汗而解。
  第三阶段:热虽退,但脉洪数尚存。丹溪分析,此人脉象为洪,洪应作大论,大是假象,即是虚大的脉象,是虚脉不是实脉。患者由于体质虚服用参苏饮而过汗,仍与前药。后患者十多日不大便,丹溪从形、证、脉综合分析,考虑为老年人津气两虚,大便推动无力的虚秘便秘,并不是阳明胃家实证,是因为汗出太过而伤津、伤液。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朱丹溪的出发点还是用甘温之品养脾胃之气,使患者能食,以胃气为本。
  第四阶段:大便通了,但患者脉搏还是虚大,气血还未恢复起来,丹溪继续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芍药。服药二日后,患者又出现小便不利,小腹满闷,仰卧位小便又点点滴滴。丹溪认为患者仍是气虚,气虚无力推动,又无力收涩小便。把前方中的人参、黄芪分量加大,二日后小便通畅。继续服补药半月,老人伤寒基本痊愈。
  从以上分析可见,丹溪治病用药处处突出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对于老年人丹溪认为老年人则更易脾胃受损而发病,因“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则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盛难降则气郁而成痰”[1]。故老年人更应注重顾护牌胃。,综观整个治疗过程,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其治疗原则一,表证虽在,但胃气已伤,不可妄攻,当待胃气充实,自汗而解,治疗重点不在解表发汗而是扶助胃气。原则二,对便秘、小便不利不可妄攻。审度病因病机,对气虚引起的便秘、小便不利,当先补气,方能收效。
  3 咳嗽 一男子,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不得睡,感嗽疾,痰如黄白脓,嗽声不出。时初春大寒,医与小青龙汤四帖,觉咽喉有血腥气上逆,遂吐血线,自口中左边出一条,填遂止。如此,每一昼夜十余次,诊其脉弦大散弱,左大为甚,人倦而苦于嗽。丹溪云:此劳倦感寒,因服燥热之剂以动其血,不急治,恐成肺痿。遂与参、芪、术、归、芍、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藕汁。服二日而病减嗽止,却与前药去麻黄,又与四帖,而血证除。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食少,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岑、砂仁、半夏,至半月而安。(《古今医案按》卷五)。
  4 医案分析 此例患者因连日劳累,嗽病发,痰如黄白脓,前医开方为小青龙汤,服四帖后痰中带血丝,其脉弦大散弱,左手为甚。患者由于整夜的咳嗽睡眠差,人很疲倦。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丹溪诊断为劳倦感寒,患者错误服用小青龙汤的麻黄、桂枝、细辛这些热性药,造成木火刑金,痰中带血丝,虚像越甚,人倦,气津两伤。所以丹溪用参、芪、术、归、芍、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藕汁。还是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麻黄、芍药。
  第二阶段:服后二日病情好转,嗽止,仍用前方去麻黄。由此可见麻黄在这里的作用是为了宣肺气,肺气得降就不再用。又与四帖,而血证除。
  第三阶段: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食少,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岑、砂仁、半夏。丹溪用黄芩清上焦的热,砂仁、半夏和中,采用甘温和脾的方法。
  此案首先要明白患者是劳倦感寒而发嗽病,还是以劳倦内伤为先。从医案全过程看,其验有:一嗽病为主,外感初起见黄白脓痰,应多从内伤考虑,不单是外感。二,小青龙汤多治清稀痰、泡沫痰,服用此方错误,方不对证,造成症情加重。三,对劳倦内伤引起的外感病,先扶正气再祛邪,重视甘温补益之法。
  5 结语 两个医案的主方都是以补中益气汤进行化裁,补益脾胃,扶助正气。可见朱丹溪上承东垣《脾胃论》思想,重视脾胃,其用药喜用甘温,因甘温能助脾气而兼能润胃中湿土。应该说朱丹溪是既长于滋阴降火之法,又善于调理脾胃之气;既精于苦寒泻火,又妙于温中补土。虽然研究丹溪脾胃思想的著作很少,但丹溪临证非常重视脾胃之气,这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朱丹溪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代大师,影响深远,要真正全面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就必须注重对其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独到特点和实质内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J].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推荐访问:脾胃 浅析 思想 朱丹
上一篇:腹膜外前列腺癌根治术_宫颈癌根治术中腹膜延长阴道术式提高性生活质量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药师与病人用药依从性关系】改善病人依从性的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