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和道德成正比|人的心率与寿命成正比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仁者寿”,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的真理性确实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   就孔子本身而言,他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更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启蒙者。老人家一生周游列国,奔波劳碌,大部分时间是在穷困僚倒中度过的,有段时间甚至忍饥挨饿,然而他活了73岁,相当于春秋时期鲁国人平均寿命35岁的两倍。
  古人中,“仁者寿”的例子很多:亚圣孟子活了84岁,西汉鸿儒董仲舒活了79岁,宋朝文武双全,爱国之心至死不泯的陆游,享年85岁,他们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古稀之年”。
  21世纪的今天,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了72岁,但“仁者寿”,仍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2004年11月25日,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在上海度过了他101岁的生日,当时社会各界都用了“仁者长寿”这句话来颂扬巴老。我曾读过他晚年撰写的《随想录》一书,深受感动,那是一本真正的中国式的《忏悔录》,他真是“把心掏给读者”的作家。
  2003年11月19日在上海逝世的著名现代作家、翻译家施蛰存先生,享年99岁。施先生一生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是一名真正的仁厚君子、读书人。他无疑也是当今“仁者寿”的典范。
  “仁者寿”也印证了中国民间一句传统的谚语,即“好人有好报”。“仁者爱人”,有“仁爱之心”的“好人”是前提,“长寿”也就是“好报”的当然结果了。
  从生理的角度看,“仁者寿”是因为仁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常有个好心情,这就使自己的健康有了精神基础,加之“仁者爱人”,以社会为己任,深知健康是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的保障,深知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在行动上必然注意养生和锻炼,起居有常,使健康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寿命与道德成正比,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的根据的。

推荐访问:成正比 寿命 道德
上一篇:【“洗”出来的阴道炎】
下一篇:【澎湃生命活力的法宝】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