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夏季热”重在护理_小儿热性惊厥的护理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8-23 点击:

  小冬冬生来体质较弱,在她去年未满周岁时,也就是刚来到人世的第一个夏天里,曾多次发烧缠绵难退而住院,经医生对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其他功能的全面检查,又未发现病理性改变,最后被诊断为“夏季热”,又称“暑热症”,也有人叫“病夏”。
  小儿“夏季热”都发生在每年的6~9月份,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多见。身体发烧呈迁延性,往往连续一周以上,有的甚至持续1~3个月;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外界气候越热,体温越高。除发烧外,孩子还厌食、易烦躁、爱哭闹、睡不踏实、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日进水量达2000毫升以上,个别可高达4000毫升),排尿也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时间一长,患儿精神萎靡,形体逐渐消瘦,“病夏”由此而来。对此,很多家长又心疼又害怕。其实,“夏季热”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季节性发热性疾病,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要注意,“病夏”儿抗病能力下降,要是护理不当则会诱发感染各种疾病。
  “夏季热”主要发病原因是:在该年龄段的小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系统不成熟,发汗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难以适应夏季酷暑环境,所以体温会随之上升,即使用解热药,往往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只有在气候凉爽或雨后,体温才会有所降低。但到了秋凉之后,上述不适症状便可不治而愈。不过,次年夏季到来常常复发,甚至连续多年,可症状多比上年度轻,病程亦较短些。
  小儿“夏季热”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防治的重点在于加强护理,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在炎热夏季,小儿居室要注意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并经常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小儿衣服及包被不宜太多,一般建议妈妈自己穿几件,宝宝就穿几件,顶多再加一件即可,以免妨碍小儿的体温调节与皮肤散热。家长应注意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卫生,给予勤洗澡、勤换衣服及尿布。孩子少汗或无汗时,最好让他(她)洗温水澡,每天1~2次,以促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散热。小儿的体温若比较高,不妨采取热毛巾或50%酒精擦身,也可用冷水浴、冷敷等物理降温的办法。
  2、在讲究营养的基础上,日常饮食宜清淡。可给孩子多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乳类、蛋类、肉类、新鲜蔬菜、水果类等;适当补充含卵磷脂、脑磷脂、神经脂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如蛋黄、瘦肉、鱼等,以促进小儿脑神经的健康发育。具有解毒、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饮料,如西瓜、冬瓜和绿豆汤、乌梅汤、金银花露等,也是消暑的上佳之品,小儿也可常吃些。
  3、小儿“夏季热”,家长千万不能擅自给孩子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之类药物。因为“夏季热”并非细菌侵入人体所致,乱用抗生素等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招来不良反应,损害孩子的健康。所以,小儿发生“夏季热”,特别是体温持续超过39.5℃,并伴有惊叫、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时,一定要及时送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最后再介绍几则相关食疗方,以供广大家长选用:
  荷叶汤 新鲜荷叶1张,切小块,水煎取汤,加蜂蜜或冰糖少许调味饮服,每日1剂。
  蚕茧红枣汤 蚕茧20个、大枣20枚,加水共煎汤。去蚕茧、食大枣,饮汤,每日1次。
  清凉绿豆粥 绿豆30克、粳米50克,加水煮为稀粥,撒入薄荷末3克,搅匀后再煮片刻,用冰糖或食盐调味服食。尤宜于暑热少汗患儿。
  黄瓜豆腐汤 黄瓜250克去瓤切条,与豆腐250克共煮为汤,加盐调味食用。最适于暑热伴口渴多饮患儿。
  菊花粥 粳米50克,冰糖适量,加水煮粥,粥快熟时加入菊花6克(布包),再煮约10分钟即成。有清热解暑、提神醒脑之功效。
  精肉瓜汤 精猪肉100克切丝,丝瓜250克切块,两者用菜油炒后一起煮汤,熟后加盐调味服食。尤宜于暑热食少、体形消瘦患儿。
  清热豆腐饮 豆腐2000克,生石膏50克打碎撒在豆腐上,隔水用小火蒸2小时,滤出汁液,加盐少量调味饮用。最适于体温较高的患儿。
  萝卜饮 萝卜加水煎服,取汤任意饮用。有下气补中、利肠胃作用,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小儿高烧不退。
  瓜皮荷叶汤 鲜西瓜皮、荷叶适量,煎汤代茶饮用,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功效。
  六味鲜汁饮 将西瓜汁、番茄汁、梨汁、鲜藕汁、甘蔗汁、荸荠汁六汁混合当茶饮。适用口渴、心烦、食欲不振及小便赤黄等症。
  荷叶冬瓜汤 嫩荷叶1张(切碎),鲜冬瓜500克(切片),加水1000毫升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盐少许服食,对夏季低热、口渴心烦疗效较佳。

推荐访问:重在 小儿 夏季 护理
上一篇:基因破译将带来哪些改变_中国破译河豚基因
下一篇:[生命的韧度]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