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一场家庭死亡教育:法律规定死亡后在病房

来源:卫生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关键词] 晚期肿瘤患者; 纾缓护理;死亡教育; 家庭会议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00-01
  
  笔者有幸于2010年6月份至2011年4月参加由广东省卫生厅委托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办的广东省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班肿瘤专业学习10个月,并于香港玛丽医院实习,香港医院肿瘤病房里的纾缓护理服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启迪。
  对于癌症这一特殊群体的患者,在确诊的那一刻起,很多人就想到了死亡,但接下来的治疗和漫长的路程中,由于受传统的讳死文化影响,医护人员在临床照顾中很少主动去了解患者对死亡的需求,更没有真正落实死亡教育,使很多患者因得不到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在恐惧、担心、猜疑中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1]。死亡教育是一种预防性教学,目的是增进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旨在减少各种因死亡而引起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 [2]。对临终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也帮助家属接受事实,顺利渡过哀伤期,是肿瘤科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2010年8月份,朋友的父亲得了晚期肝癌,在全家因意外而伤心无助的时候,笔者运用纾缓护理的理念,为他们主持了一场家庭死亡教育会议,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病例资料
  陈伯是朋友的父亲,73岁,因乏力消瘦,食欲不振于2010年8月17日入住我院介入科,诊断晚期肝癌伴腹水,中度黄疸,病情很不乐观。在治疗一周后,陈伯病情暂时相对稳定。期间笔者间断的跟陈伯家人电话联系,陈伯对自己非常乐观,但家人认为陈伯是对病情不清楚才会有这样的表现,非常担忧,焦虑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什么都不说。陈伯的家庭幸福,儿女孝顺,但周边支援较少,刚好遇笔者回家休息,于是在陈伯的病房给他们开了个家庭会议。
  会议安排的当天晚上,陈伯情绪稳定,精神好。家庭成员包括:陈伯与妻子,2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媳妇和女婿7人。家人对笔者非常客气,对于笔者这段时间的帮助和关怀很感谢,这给接下来的沟通开了个好头。
  首先,笔者就在香港医院学习看到的纾缓护士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纾缓护理服务到整个香港的善终服务给他们做了简单的介绍,期间陈伯也积极发言,对于香港能有善终的周全服务表示赞赏及羡慕,借此话题,笔者引入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将在香港医院看到类似的晚期癌症患者个案对临终时的处理讲述给他们听,从他人讲起,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笔者试着给开放式问题让大家思考,让在场的所有成员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年轻人认为死亡是迟早的事,有准备,能舒服点走是最好的,陈伯妻子认为现在让她死,她都能接受。最后是陈伯,他说其实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病情的,只是家人不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儿女说,很感谢今晚有这样形式的聚会,让大家很坦诚的说出心里的想法。陈伯说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在这段时间,平时工作繁忙,很少能聚一起的儿女最近经常来看望他,他感到很满足了,至于死亡,就是不要太痛苦就好,没什么可怕的。陈伯终于说出了他的心理话。
  整个过程非常的顺利,历时1.5小时,虽然很短暂,可以涉及的内容也很有限,但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引导,让家里人能在接下来的日子有个好的沟通及接受死亡,相互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在过后的日子里,陈伯提出家庭大合照,提出希望能去看看灵位,同时与家人平静地探讨为自己准备的丧礼等事宜。当然,陈伯最终安详的走了,从体检报告确诊癌症到去世,刚好40天。
  2 启迪与探讨
  上述个案中,因为时间关系,笔者运用一场特殊的家庭会议,在患者与家人中起到桥梁的帮助作用,虽然没能像香港医院那样有整个纾缓护理团队的参与,但仍能感受到患者及家人是非常需要我们的帮助。
  2.1 死亡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死亡在生物学、心理学、宗教学及社会学等各有其含义和价值,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相应的具备主观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而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型态对人们的死亡态度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展过程中的改变、文化的背景、宗教信仰的导向、个人人格特质及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均会影响个人对死亡的态度[3]。
  2.2 临终关怀需要死亡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化、独身子女问题凸显,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开展已经是水到渠成,而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教育问题更倍受关注。但我国由于受到东方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根深蒂固的影响,忌讳谈论和思考死亡,对死亡问题采取忌讳和回避的态度,这自然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恐惧、神秘的心理。临终关怀需要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将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文学、伦理学等方面知识传授给临终患者及其家人,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消除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心理[4]。
  2.3 死亡教育模式的探讨:当前中国人对待死亡和濒死持否认和不接受态度者仍占多数,这其中也不乏临床医护工作者[5]。死亡的存在和实践,每天都在发生,如何帮助临终患者面对死亡,将有限的时间不再耗于与疾病对抗,而是在控制它带来的痛楚后,好好与家人,与自己,与生命和好,带着微笑离开世界。让有需要的人都得到及时的善终服务,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医护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死亡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在西方国家,死亡教育已经开展了近30年,死亡和临终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不再认为死亡和濒死是需要回避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将死亡教育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死亡教育,充分理解死亡。如何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加大力度在教育机构、社会机构及医疗机构普及死亡教育及纾缓护理团队服务,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医护人员自身对死亡具备正确的认识,掌握对死亡的心理调适和处理技能,临终患者对死亡态度及心理阶段的评估知识,懂得如何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以及死亡过渡阶段护士应起的作用和如何帮助死亡患者家属减轻哀伤的知识和技能等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还需广大医护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钟小勤,李晓霞. 死亡教育对住院肿瘤患者生死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9,24(5):28-30.
  [2] 尧必文,蒋九愚,张有闻.死亡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3] 朱海玲,史宝欣. 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
  [4] 盛立群. 浅谈基层医院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识和需求[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12):1078-1079.
  [5] 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5.

推荐访问:病房里 死亡 家庭 教育
上一篇: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影响球囊便携式化疗泵流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联合激光治疗斑秃32例_斑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