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仙不长命 侃谈古今旅游怡神长命

来源:安全师 发布时间:2019-08-22 点击:

  “远游可长生”,这是魏晋时代名人阮籍的一句诗。这句诗既表达了古人对旅游的认识和希望,也反映了旅游对于人类的效益。   对古人来说,旅游既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更是一种艰辛和痛苦。曹操在《苦寒行》中形象地描绘了旅行的艰辛:“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日无所食,夜无所宿,虎豹夹路,迷路难归,弄不好就把命丢了。连“一生好入名山游”、“志在穷遐荒”的诗仙李白,在旅途中也有“以手抚膺坐长叹”、“不如早还家”的念头。
  现在根本不同了。交通工具的彻底变化,旅游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使旅游者受益匪浅。远途的有飞机、火车,近途的有汽车、二轮车,山上的有索道,险境的有铁链,使人无须在不必要的路段耽搁时间,免去了吃长途跋涉之苦,受野兽和险境的威胁。而旅游景点的周到服务,又使旅游者饥则有食,渴则有饮,歇有歇处,睡有睡房。因此,旅游完全成了现代人调节生活,扩大社会交往的一种文化活动,是现代人的一种享受。
  旅游首先是使人开阔眼界。有些人终生居住一地,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像庄子笔下的“阿伯”:秋水暴涨,巨浪汹涌,两岸对望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及至于大海,抬头一望,不见水端,方知“见笑于大方之家”。南宋学者吴澄在《送何太虚北游序》中说:“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因而古来学者都重视旅游,通过旅游来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庄子・外物》)。
  其次,旅游使人增长知识。游于田园而知农,游于草原而知牧,游于山岳而知林,游于江湖而知渔。观东海而知水域无涯,登昆仑而知冰雪不化。读碑刻知名胜来历,看楹联知人心向往。入异地知民族异俗,逛都市知群众共尚。观古迹想历史发展之快,睹新风知人类进步之大。坐火车而知智慧之力,乘飞机而知科学之用。正像李白说的,“不睹诡序谲貌,岂知造化神。”(《上云乐》)自古至今,旅游都是求知的基本途径之一。难怪人们把远游求学称作“游学”。
  第三,旅游可以陶冶性情。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屈原的“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从李白的“仙人借彩凤,志在穷遐荒”,“原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到杜甫的“何当摆俗累、浩荡出沧溟”,“乾坤万里眼”,“甘为汗漫游”,古人都非常喜爱山水风光,向往着外出旅游。为什么?因为优美的自然风光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益于健康。枚乘在《七发》中说,“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都谈到山水游览中的娱乐。至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杜甫、陆游的旅游诗,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游记,至今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
  第四,旅游能够锻炼身体。旅游,不管是远游,还是近游,都必须动脚走路。特别是远游,爬山,一走十几里、几十里,有上有下,使腰、腿、脚、手、心脏等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活动锻炼。比起堀市里,出门就是车辆,烟气、油味、飞尘,呛鼻熏人。想转一转都不舒服。但不转,闷在小房间,腿软身懒,噪音干扰,使人心神不宁,烦躁不安。而置身山水之间,却脱尽这些烦嚣。且登山览景,受点小累,促成了晚上的睡眠。许多人在都市中患有失眠症,此时却不治而愈,睡得香甜沉稳。清闲愉悦,宁静安泰,再加上促进生命运动的锻炼,旅游者怎能不长生呢?

推荐访问:长命 怡神 古今 旅游
上一篇:如何摆脱“灰指甲”的纠缠|灰指甲吃药能治好吗
下一篇:【旅行当防疲劳症等】 防疲劳眼镜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