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辨证(二十)|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茨木

来源:一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8-20 点击:

  经络遍布人体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它既有有规律的循行路线,又有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将人体各部分紧密地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生理上说,通过经络的联系,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脉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可以共同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病理方面,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患;缺盆(锁骨下窝)疼痛,多为肺的病变。这是因为,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所循行的部位;缺盆则是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又如,头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此外,脏腑的病变有时还会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或触摸到条索状、结节状的改变等。反之,当外邪侵犯人体,导致经气失常,就会进而传入脏腑。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所谓经络辨证,就是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对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病在何经、何脏、何腑,并进一步确定其病因、病机及病变性质的一种辨证方法。经络辨证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如《灵枢・经脉》篇载有十二经脉的病证,《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等,则载有较为详细的奇经八脉病证。由于经络病证常与脏腑病证交错出现,故临床可将经络辨证作为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而在针灸、按摩、推拿等的治法中,经络辨证则是最为常用的。
  经络辨证的内容有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有着各自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的脏腑,故其所表现的病证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它们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推求出病变的所在经络及脏腑。一般而言,十二经脉的病证,主要反映的是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变及其所循行的部位的局部病变。以下作简要介绍。
  手太阴肺经病证其主要症状是咽痛、咳嗽、气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膈、臂内侧前缘疼痛,或肩背痛,或中府穴、肺俞穴压痛等。上穴诸症的出现,是由于手太阴经属肺,并上行气管到喉,横过胸部、缺盆(锁骨下窝),从中府穴出腋下,循行于臂间前缘部位的路线所致。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主要症状为齿痛、喉痹、颈肿、目黄、口干、咽中如梗,鼽(鼻流清涕不止)衄(鼻出血),肩前与膈部作痛(膈,指上臂内侧的肌肉),或大指次指痛等。由于手阳明经属大肠,连系肺、下齿、鼻部故出现上述症状。而大指次指痛,则为本经经脉所循行部位的病变。
  足阳明胃经病证由于本经的循行起于头止于足,由上至下行于身前,在面部起于鼻,经过目内眦、入上齿龈、环口唇,面部分支从颊部分出,人缺盆,穿胸膈,属胃络脾,经脉从缺盆直行,沿锁骨上窝,经乳部,挟脐腹至腹股沟;另一分支从缺盆向下斜行于下肢外侧缘,行于足背、第二足趾外侧。当本经病变时,即表现为,发热以身前为甚,鼻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颈痛,以及乳部、股部、膝膑部、足背疼痛,足中趾痛等。
  足太阴脾经病证主要表现为舌体强痛(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身体困重不能转摇,食少腹胀,胃脘胀痛,不能卧,股膝内肿,足大趾不能用等。
  手少阴心经病证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烦热,心痛,以及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此因本经属心络小肠,有分支上夹咽部,系于目;其直行者,从腋下极泉穴下行,沿上臂内侧入掌内的循行部位有关。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本经起于手小指外侧,沿手掌外缘上行于上肢外侧,到肩关节后方,绕行于肩胛、交于大椎穴,再折而向前入缺盆,行于体内络心,属小肠;一分支从缺盆过颈部,至眼外眦,入耳中;从颊部分出一支上于目下,到眼内眦。其主要症状为咽痛,下颌肿,颊肿而头不能顾盼,颈、肩、臂、肘疼痛,有“肩似拔,腧似折”之说;此外尚有耳袭、目黄等。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主要表现为寒热、鼻塞、头痛、项痛、目痛、脊痛、腰痛似折,臀及下肢后侧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膀胱与表气相通,故外邪侵袭则寒热鼻塞。本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顶人于脑,回出来下行项后;本经挟背抵腰,过臀部沿大腿外侧下于胭窝,经外踝、足跟,至足小趾外侧端,故其病证表现有上述部位之疼痛。
  足少阴肾经病证本经之脉属肾、络膀胱,且联系肝、肺、心、喉、舌根,故其病证主要表现为咳血,气喘,舌干,咽痛,腰痛,水肿,便秘,泄泻,以及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跟痛,足下热等,所循行部位的症状。

推荐访问:二十 辨证 漫谈 中医
上一篇:【学习感动】
下一篇:【清肺消炎丸肺部的“消防员”】肺部肿瘤早期症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