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混乱是心理因素吗 心理因素影响肠胃功能

来源:一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8-19 点击:

  问:我表姐今年38岁,在某企业任部门经理。素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性格上具有苛求细节、按部就班、过于追求完美的倾向。一年多来患慢性腹泻,每天大便4~5次,有时伴腹痛、腹胀,曾去过多家医院就诊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多次粪便检验,除有较多黏液的稀便外别无异常,各种胃、肠镜检查也无明确的病理改变。病程迁延,时好时坏,常在工作压力大或遇到一些矛盾事情心情不好时加重,为此心理负担较大,严重时还睡不好觉。消化科医生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肠易激综合征,建议请心理科医生会诊。请问这种病是否与心理有关,需要心理科治疗吗?
  重庆邱××
  
  邱读者:
  功能性胃肠病确与心理因素有关,特别是肠易激综合征,常由于心理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情绪变化和心理应激(遭遇不良生活事件)的同时会有胃肠功能的改变,如新兵初上战场时出现功能性的“战场腹泻”就是最普通的例子。这是由于情绪紧张对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体验到,当情绪愉快、心情舒畅时,即使清茶淡饭,也吃得香甜;但在沮丧、悲痛或愤怒的情绪状态下,即使佳肴美酒也会感到食而乏味,这是源于情绪变化对胃肠道消化功能的影响。人的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等可使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发生改变。例如,当人的情绪激动或愤怒时,可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分泌增加和运动功能增强;当精神委靡、抑郁消极时可使胃黏膜苍白,分泌减少,胃肠道运动受到抑制。
  在消化科门诊中,会经常见到一些慢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的病人,经多次化验和胃镜、肠镜检查均未能发现特殊的或有意义的器质性改变或生化异常,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患者甚为苦恼,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类病人会被消化科医生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这是一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不能以消化道结构改变或生化异常解释的症状群,主要包括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其患病率前者为15%~25%,后者在8%~20%之间,女性多于男性。据统计,这两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科门诊患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可达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或餐后饱胀感等,亦可同时存在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腹泻或便秘,稀便、黏液便或硬结便等)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解剖学、生化学改变或细菌学异常的症状群,精神心理因素或饮食改变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以中青年患病居多。
  这两种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除胃肠道动力学改变,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肠道黏膜分泌异常外,情绪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中,负性情绪和不良应激事件的影响,在其发生与加重过程中颇为明显。负性情绪如恐惧、气愤、紧张、焦虑、苦恼、抑郁、绝望、悲伤、担忧、不安、失望等,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夫妻严重争执、工作变动、事业受挫、退休或下岗、与上级冲突、工作压力大、名誉受损、升学就业不顺、性生活障碍、婚姻变故等都是常见的心理情绪因素。
  曾有对107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前1年内生活事件及其反应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81.5%的人有明显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照组仅为22.9%;75.7%的病人承认其症状的发生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有关。问卷调查表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所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的频率也明显多于健康人群。还有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症状而求医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比,前者有更多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更敏感、更强烈,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是肌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或是诱发和加重症状,而使患者就医。
  临床研究还发现,这类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见有神经质、疑病倾向、强迫性或癔病性人格特征。一些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共病是精神心理障碍的比率高达42%-61%,最常见的共病是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包括重性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既往称为疑病障碍),多数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先于胃肠道症状,或是与胃肠道症状同时出现。
  这类病人在治疗上应以生物一心理―社会模式进行评价和干预。除需用一些消化科药物(如胃酸抑制药、促胃肠动力药、胃肠解痉药、具有吸附上泻或缓泻作用的药物等)外,心理上的调整与治疗更重要,并适当配合应用些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包括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向患者详细讲解此类疾病的本质,澄清一些模糊的看法(如粪便中的黏液并非就是肠道炎症等),以解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提高对治疗的信心。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药物(主要是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对此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万拉法辛等在临床上都较为常用。有时候,这些药物的作用胜过某些消化科常规用药,但要注意这类药物应在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这些药物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心境和情绪,而且也具有独立的机制,以缓解其胃肠道的动力学异常和提高内脏疼痛感受的阈值,从而缓解症状。也就是说,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这些药物同样有效(症状改善与抑郁焦虑评分无关)。当然,对于共病焦虑抑郁的患者更应该首选此类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或同精神心理科医师共同商榷诊疗方案更为有益。

推荐访问:肠胃 心理因素 功能 影响
上一篇:婴幼儿能用爽身粉吗 婴幼儿少用爽身粉
下一篇:婴幼儿腹泻护理_婴幼儿腹泻的家庭护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