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不能陪护【浅谈儿科陪护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诱导】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摘要] 分析儿科陪护的类型,强调对护士进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说明在儿科与陪护进行行为诱导、积极情绪培养、思想感情交流、促进护患合作,提高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陪护;心理状态;行为诱导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71-01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与儿科陪护良好的沟通,能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使医患更好地合作,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与陪护的心理分析
  1.1 临床资料
  以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共600名我科住院患儿的陪护和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共860名住院患儿陪护作比较(前者系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前,后者为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之中)。
  1.2 患儿陪护的心理分析
  小儿患病住院对患儿亲属本身就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其亲属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根据患儿陪护在儿科的行为表现,可以将之分为心理稳定型和心理不稳定型。
  1.2.1 心理稳定型:这类型陪护约占整个陪护人数的40%,他们彬彬有礼,处事大方,他们对患儿的疾病心中有数,能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正确地进行治疗与护理。
  1.2.2 心理不稳定型:这种类型陪护约占60%,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2.2.1 矛盾型
  在儿科现场表现为一个患儿多个陪护,他们在对医疗方案问题上常常意见不一,弄得医生、护士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在医院里就为患儿的生病原因互相指责。
  1.2.2.2 急燥型
  这类人平时对患儿疼爱有加,对待患儿生病比自己生病更为焦虑、急燥。他们一进医院往往要求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治疗要药到病除,对护理技术要求一针见血、一步到位。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态度生硬,其焦虑急燥的心态极易演变为对医务人员的攻击行为。
  1.2.2.3 知识不全型
  这类陪护对医疗常识知之甚少,对医院的医疗程序不熟悉,他们面对患儿的病情和患儿在医疗护理中的哭闹怅然失措,总认为是治疗、护理不当。向医生、护士提出各种各样不合理要求。
  2 沟通
  2.1 顺应时代变革,在护士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际沟通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协调感情,而且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一个团体中人与人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2]。也就是说,社会以要求儿科护士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应该积极、主动的了解病人的状态,根据病人的需要帮助解决问题。
  2.2 重视护士与陪护的沟通,加强在职护士在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认知病人的需求的能力,与患儿陪护交流、沟通的技巧。
  2.3 强调沟通技巧,学会因人而异、正确理解患儿陪护的心理 需要。
  2.3.1 正确认识患儿陪护群体对医护工作的利弊
  在儿科患儿的陪护是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纽带,同时他们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向护理人员传递患儿病情的变化,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展开,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目前在我国儿科的患者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祖辈们的心中宝贝,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任何不周都可能被他们扩大化,带来护患冲突。
  2.3.2 重视对患儿陪护的行为诱导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3]。由于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有亲属陪伴,在儿科病房中便出现了的陪护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陪护对患儿的宝贝心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护士应首先取得患儿陪护对自己及医院的认同,对陪护进行行为诱导。行为科学认为“认识”影响人的态度,也影响人的行为[4]。患儿及陪护初到医院,人地两生,为尽快使他们熟悉和适应新环境,从接诊开始,护士就应以微笑面对患儿及其陪护,主动介绍情况消除患者疑虑,缩小护患感情距离,对患儿及家属的询问要耐心,细致,努力做到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三问(问好、问病情、问需要)、二微笑(微笑服务、微笑接待)、一尊重(尊重患儿的各项权利)。护士的第一印象直接决定行为诱导的效果。语言一定要亲切,态度要认真、诚恳、耐心,仪表仪容要端庄大方,服务礼仪要规范合理,充分体现护士对医院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病人的满腔热忱。诱导、感染陪护人员,为陪护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2.3.3 调动患儿陪护的积极情绪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感到,患儿陪护的心理需要是关心、理解、尊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不稳定型患儿陪护更是如此。护士应当正确认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加强观察,主动关心,询问患儿及家属,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减少护患纠纷。对待矛盾型陪护,首先要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劝慰他们不要互相指责,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亲人生病,争吵只会影响双方的感情,不会有益于患儿的病情。对于打针、吃药这类事,应向陪护介绍医生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对待急燥型陪护,首先应当接受他们的表现,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处境,其次应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焦虑的心情平静下来,这时可以介绍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使他们对患儿的疾病治疗充满信心。对待知识不全型陪护,应向他们介绍患儿疾病的形成原因,医生护士将要采取的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对于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能满足的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
  2.4 善于同陪护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
  患儿住院后,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细心观察。注意陪护的特殊心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巡视病房时,除观察患者输液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外,还应对患儿的陪护作健康指导和药物可能出现副反应的情况介绍,使他们能心中有数,正确对待病情的变化。注意患儿及陪护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时诱导、鼓励陪护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例如:针对大患儿对医疗的恐惧以及患儿虚荣心较强的特点,治疗前对患儿多表扬、夸奖,消除患儿对注射的恐惧感,防止患儿通过哭喊、吵闹的手段将注射的痛苦夸大,以致传染给陪护,造成护患矛盾。针对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事先向陪护解释小儿静脉的特点,争取陪护的理解与配合,并教会他们如何保护静脉穿刺的部位,防止针头滑出。
  综上所述,在儿科对陪护的沟通,能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能使医患更好地合作,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苓,王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
  [2] 邓玉琴,王姣婷,崔玉芳等.儿科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及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55.
  [3]冬青.揭开行为的奥妙[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36-38.
  [4]唐子晨.行为科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29-137.

推荐访问:陪护 儿科 诱导 浅谈
上一篇:[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结核病人心理
下一篇:【如何正确应用护理工作中的医学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怎么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