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发现和提升幸福的感受:学会幸福

来源:注会 发布时间:2019-08-19 点击:

  幸福是什么?心理学家指出,幸福是人类个体认知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等)、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维的心理状态。辞典上的解释: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
  2008年美国学者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民众总体幸福感上升”,在所调查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丹麦人的幸福感指数位居榜首,我国排名第44位。我国也连续5年进行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根据国际公认的“幸福感”评价体系(共25项具体考核指标)评选出了10个最具幸福感城市。报载,2008年的评选结果,天津市名列前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幸福或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受、理解和追求,这也是创造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幸福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它体现出个体对总体生活,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生活领域(工作、婚姻、家庭、健康、居住、经济、人际关系等)的满意程度,包含着多量的正性情感(愉快、欢乐等)和较少的负性情感(痛苦、忧愁等)。
  由于所认知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各异。是不是幸福,在他人看来和自我感受或主观评价之间可能不一样。前者所认为的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未考虑到被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后者是依据自我界定的标准,所感受到的主观体验是否幸福。例如,乞丐如果能够每天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他会觉得很幸福;而在他人看来,乞丐以乞讨为生是不幸的。又如,在外人眼中,百万富翁是幸福的,而富有者本人却由于婚姻等问题的困扰而深感苦恼和不幸。看别人比自己,可以发现幸福
  著名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1954年首次提出了“社会比较”这一概念,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是依据单纯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而是通过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来获得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比较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心理,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他人相比。
  以经济收入为例,假如你的月收入为2000元,而你周围人群的平均月收入在3000-4000元,你很难有幸福感。但是,如果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低于你的收入水平,你就容易存在比较满意的感觉。这样看来,经常向下比较,和不如自己的比较,你会发现自己是幸福的。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往下看会使你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人将之称作是“虚拟比较”,其直接的心理效应是获得了一种主观上的幸福感受。当然,收入和幸福感不一定成正比。2008年天津市民幸福感调查的一项数据表明,在“生活质量幸福感”指标中,38.6%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满意”;而19.7%的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却选择了“一般”或“不好说”,他们可能是在同更高的收入者相比后产生的不是很满意的感受。看过去比现在,可以提升幸福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巨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倍,物质丰富,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过去相比,应该说现在是幸福的。可有的人只看到现在家庭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或不如意之处就觉得苦恼,不幸福。这可能与适应或习惯心理有关,即个体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其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如同新婚蜜月,夫妻感情如漆似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幸福的感觉就减退了,而并非夫妻感情就不好了。
  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年间,自认“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这被认为是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的态势。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地排除或消减这种适应心理的影响,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看过去比现在会重新提升起幸福的感受。如同“忆苦思甜”,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才会更加体验到今天的幸福,从而减轻负性情绪所带来的烦恼。
  
  降低期望阈值,可以增加幸福
  
  人总是有欲望,有需求的。欲望过高,达到欲望又有困难,就容易给自己造成痛苦,觉得不幸福;降低欲望,“知足常乐”,会增加幸福。在国内城市幸福感调查中,一位残疾人在给媒体的信中写道:“幸福感来自人的内心,而非物质的满足。健全人遇到挫折和烦恼,如果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一定不会幸福。富人若是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整天只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也不会快乐。”这位残疾人小时候因车祸左腿截肢,丈夫又是一位盲人,全家收入不足1500元,享受政府低保。对于幸福,她这样理解:“在别人眼中,我家是不幸的。一家三口两个残疾人,生活不富裕。但我认为生活是否幸福,与外在物质条件并不能直接画等号。面对困难,我和丈夫始终保持乐观,我是他的眼睛,他是我的双腿,孩子是全家的开心果,家人和睦,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这就是我的幸福。”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期望可以化作动力催人奋进,但是要量力而行。期望值不要过高,“跳一跳,可以摘到葡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否则容易气馁,增加负性情绪体验,减少幸福的感受。端正价值取向,可以获得幸福
  有的富有者,挣多少钱也不觉得幸福,反倒由于贪婪走向犯罪,例如贪官。而有的平民百姓,生活不富裕,却乐于助人,平时省吃俭用,却慷慨解囊献爱心,自感满足,其乐融融。价值取向不同,所带来的幸福感大相径庭。
  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虽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面对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不同,源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或追求不同。有的人以为工作清闲、享受是幸福,有的人认为繁忙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正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虽然忙和累,却内心高兴,带给他的是幸福的感受。
  人的幸福感不是永远的和不变的,此时的幸福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但通过努力新的需求和愿望又会达到,从而又会获得新的或与前不同的幸福感受。不断的减弱,又不断的获得,让幸福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占据主要的位置,会极大的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患病。
  心理学家还总结出多做善事、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等利他行为,会增加个体的道德愉快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这种愉快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从而增加幸福的感受,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推荐访问:提升 学会 感受 发现
上一篇:[“偎脓长肉”促伤口愈合]伤口愈合里面有脓
下一篇:【旅游必备药品】 外出旅游必备药品清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