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定眩汤结合山莨菪碱治疗梅尼埃病58例临床观察] 山莨菪碱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19-04-21 点击:

  [摘要] 目的 观察定眩汤结合丹参、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定眩汤结合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治疗梅尼埃病58例,西医治疗52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定眩汤结合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3%,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定眩汤结合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 定眩汤; 丹参注射液; 山莨菪碱注射液; 梅尼埃病
  [中图分类号] R32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21-01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突发性眩晕伴耳鸣,波动性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内耳病。其确切病因尚不甚明了。笔者自拟定眩汤配合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6岁,平均39.3岁;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7 d;对照组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2岁,平均37.8岁;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3d;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程诸方面相比具有均衡性,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突发性眩晕;(2)眩晕发作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眩晕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但神志清楚;(3)耳聋属感音性耳聋;(4)眩晕发作时,眼震为水平旋转型,眼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5)眩晕时多无预兆,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及数天,常经几周几月后再次发作;(6)鼓膜、神经检查、CT及化验检查均正常。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眩汤。定眩汤基本方:泽泻30g,茯苓24g,白术15g,半夏15g,天麻15g,陈皮10g,丹参15g,川芎1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打碎先煎),甘草10g。1剂/d,水煎2次分别滤取药液混匀后分早晚饭前服。肝阳偏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30g(打碎先煎),兼肝火者再加菊花15g,夏枯草15g;气血郁阻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2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5g;肾精不足者加熟地15g,制首乌15g,杞子15g;湿痰较甚者加枳实10g,竹茹10g,制南星10g,石菖蒲10g;寒水上犯者加桂枝10g;呕吐甚加代赭石细末30g(先煎)。
  1.3.2 对照组选用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连用2~5 d,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连用7d;并根据病情分别给予安定、胃复安等镇静、止吐剂对症处理,若有脱水者给予补液、纠正水电紊乱等。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眩晕及其它症状消失,停药后一年内无复发者,为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消失,但停药半年有发作,但其发作频率、程度均较前改善,为好转。治疗后稍有减轻或无明显改善,病情不稳定。两组疗程均为7d,为无效。
  2.2 结果 治疗组痊愈44例,占75.9%。疗程最短4d,最长15d,平均治疗时间5.8d;有效13例,占22.4%;无效1例,占1.7%;总有效率98.3%。对照组痊愈28例,占52.8%;好转16例,占30.2%;无效9例,占17.0%;总有效率83.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2.3 典型病例 张玉琴,女,31岁,干部。2003年2月24日来我院就诊,发作性眩晕4年,眩晕伴右耳鸣3 d。自述4年前不明原因发生眩晕,经某院诊为梅尼埃病,治疗缓解。其后每因劳累或郁怒即发,曾经多家医院治疗,眩晕虽很快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年发作2~4次不等,每次持续三五天。近一年来有加重趋势,3 d前又因劳累过度,突然发生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右侧耳鸣,耳内有胀满感,不能睁眼站立,只能闭目卧床,稍有转动即感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自觉周身困重,食欲减退,曾在某院治疗,效果不明显(具体药物不详)。检查:形体稍胖,神志清楚,站立不稳,双眼自发性水平震颤,右耳听力减退,鼓膜、神经检查、CT及化验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证属痰湿蒙窍,清阳不展。给予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山莨菪碱注射液0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定眩汤加炒苍术15g,石菖蒲15g,制南星10g,枳实10g,水煎服,1剂/d。次日头晕大减,仍感恶心,但已不呕吐,能自己活动,连用3d,症状完全消失,遂停用西药,为巩固疗效,再进定眩汤3剂。随访1年未复发。
  3 体会
  梅尼埃病系临床常见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中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变态反应、内分泌失调、疲劳、情绪波动、病毒感染等有关。以上因素致内耳血管痉挛,耳蜗供血不足、缺氧,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从而使膜迷路积水或水肿,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增高。临床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具有发作性和复发性的特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凝聚则为痰,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运用中医理论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本病的病理因素当为风、水、痰、瘀,而以痰水为主,治此病当利水祛湿化痰为主兼以熄风活血。故本方重用泽泻配合茯苓、白术利水祛湿健脾,既治痰水之标,又治痰水之本。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的吸入[1],天麻平肝熄风,善“治...风痰眩运”(《药类法象》),且能“通血脉开窍”(《日华子本草》),现代实验证实天麻确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抗肿胀[1]。六味药殊途同归,能减少内淋巴积水,消除和预防膜迷路积水。半夏燥湿祛痰,降逆化饮;陈皮则兼能行气,俾气化则湿亦化,气顺则痰自消;生龙牡镇肝以加强熄风作用;且茯苓、丹参、川芎、半夏、天麻、生龙骨、生牡蛎均有镇静作用;甘草合白术以健脾又能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利水祛湿化痰熄风活血之功,配合西药标本兼治,既能迅速控制病情,又减少了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1,798.

推荐访问:莨菪 拟定 临床 观察
上一篇:护理工作者从事临终关怀的几个方面|临终关怀名词解释
下一篇:[八正颗粒治疗下尿路感染40例临床观察]男性尿路感染吃什么药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