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_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八)

来源:五年级 发布时间:2020-05-06 点击:

  (接上期)   病色的善、恶,所反映的是脏腑精气虚损的程度。善者表明精气未衰,病轻较易治;恶者则精气已衰,病重难疗。不同的病色,所反映的则是不同脏腑的疾病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2.五色主病 五色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色与疾病性质的关系是,“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种根据五色诊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也称“五色诊”。
  赤色 赤(红)为血色,主要见于热证,又分虚热、实热。若满面通红、发热微感恶寒的为表热,面红发热、汗出口渴的为里热,均属实热。由于热盛而致面部脉络扩张、充血所致。若仅午后两颧潮红、低热,则为阴虚火旺,属于虚热。若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化妆的为戴阳证,是肾阳衰微、阴寒盛极、格阳上浮所致,属危重证。
  白色 主虚证(包括气、血、阳虚),也可见于寒证。如面色淡白无华,可因血虚或失血耗气、气血不能上荣、面部脉络不充所致。若面色(白光)白虚浮,多属阳气不足,水湿上泛。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多属阳气暴脱之证。若里寒证腹痛剧烈,或虚寒战栗时,也可见面色苍白,则是因为寒性凝滞、面部脉络挛急收缩所致。
  黄色 主脾虚、湿证。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于脾虚、气血不足之证;若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脾气虚衰,湿邪内停之证。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属寒湿。
  青色 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由于寒主收引,故在感受寒邪,或阴寒内盛的情况下,可使血脉拘急挛缩、血行瘀阻、气滞血瘀而疼痛,故面现青色甚或青紫。若心阳暴脱、心血瘀阻的剧烈疼痛,如真心痛,可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畏寒等症。若久病面青唇紫者,多因心气或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所致。又有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眉间及唇周最为明显者,为惊风预兆。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面色黧黑或黑而暗淡者,多属肾阳虚衰,水寒不化,血失温养,或因剧痛,脉络拘急所致。目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若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虚火内伤所致。面黑而肌肤甲错,多属内有瘀血。
  3.望色十法及面部分候脏腑 病色出现于面部,除了颜色的变化外,还有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等十类变化,称之为望色十法。通过对面色这些方面的观察,可以测知疾病的浅深、轻重,病程的长短,预后的良恶。例如,色浮显于皮表者为浮,病在表、在腑;色沉隐于皮肤间者为沉,病在里、在脏。由浮转沉,属病邪内传;由沉转浮,属病邪外达。面色清明为清,多主阳证;色暗浊为浊,多主阴证。面色浅淡为微,主虚证;色深浓为甚,主邪实。面色疏落散开的为散,多是新病或轻病;色聚积壅滞的为抟,多主久病或病邪聚结。面色由抟转散的,是病有好转;由散转抟的,是病转深重。面色润泽的为泽,表明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面色枯槁的为夭,显示精气已衰,病重难疗。所以古人以病色的泽夭以决生死成败。色泽转夭,病趋严重而危;由夭转泽,则病情转轻而有生机。
  望面部病色,还要进一步观察其表现的部位。《内经》按面部不同部位规划与脏腑相对应的关系,并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以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这就是面部分候脏腑法。其具体方法有两种,其中《灵枢•五色》篇介绍的一种最为常用。如:前额,称为庭(颜),诊候首面。眉间,称为阙。阙上候咽喉;阙中候肺;阙下(又称山根、下极,即鼻根)候心。鼻,称为明堂,其中鼻柱(下极之下)称年寿,候肝;鼻柱两侧候胆;鼻尖称面王、准头,候脾;鼻翼,称方上,候胃;鼻翼两旁候小肠。颧骨以下称中央,候大肠。颊部,称“挟大肠”,候肾。人中,称为面王以下,候膀胱、子处。
  以上说明,望色是一项非常细致的诊法,不可轻率。望色的运用首先要掌握常色,知常才能达变。对于病色的观察,要将五色主病、望色十法、五色善恶、分候脏腑等方法综合观察判断,方不致于误诊。其中的关键,是要注意色的荣枯。此外,还要注意由于光线、情绪、饮食、昼夜等因素对色泽变化的影响。
  (三)望形 又称望形体,即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以诊断病情、预测疾病转归的方法。五脏外合五体,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气血的虚实是统一的,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肥胖多属气虚、阳虚,消瘦多属血虚、阴虚。大体如此。
  就形体的强弱而言,体强者,表现为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精神健旺等,说明内脏功能充盛,气血充沛,抗病力强,有病易治,预后良好;体弱者,表现为胸廓狭窄、肌肉消瘦、骨骼细小、皮肤枯燥等,说明内脏功能虚衰,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疗,预后较差。具体而言:肾主骨,骨之强弱系于肾;脾主肉,肉之坚脆系于脾;肺主皮毛,皮肤的荣枯疏密系于肺。故观察骨肉皮肤的强弱,可以测肺脾肾三脏的病变。
  就形体的胖瘦而言,凡肥胖食少,肤白无华者,属于“形盛气衰”,脾阳不足之证;胖而能食,是“形盛气盛”。脾不健运则积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多痰之说。形体消瘦者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损,或久病消耗所致。一般肌肉消减,皮肤干焦,面色苍黄,胸廓狭窄者,属于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故有“瘦人多火”之说。若消瘦到大肉已脱,骨瘦如柴的程度,则属于精气衰竭、气液干枯的危重表现。至于“鸡胸”、“龟背”、矮小等畸形,除先天禀赋外,往往是肾精虚损、肺气耗散的病态。
  观察形体胖瘦需要结合精气(即脏腑功能)的强弱加以判断,如体胖而气虚,称为“形胜于气”,抗病力弱;体瘦而精气充沛,称为“气胜于形”,则抗病力强。
  (四)望态 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等以判断病情的方法。就姿态体位而言,可以有坐、卧、站、行等不同。坐位时若仰首呼吸,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少气懒言,多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的虚证;半坐倚息咳不得卧,卧则气逆的,多是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卧位时面常向外,烦躁、体轻可自行转侧的,多属阳、热、实证;若面常向里,喜静懒动,体重不能自行转侧的,多属阴、寒、虚证;若病人仰卧伸足,常欲掀去衣被的,多属热证;若倦卧喜暖,加盖衣被的,多属寒证;但卧不能坐起,起即眩晕的,多属气血两虚,或肝肾不足,肝阳化风。坐卧不宁的,则或因烦躁,或因腹部满痛。此外,病人站立时,常有头晕欲仆的,多因肝风内动;两腿颤抖无力的,多属肾虚骨弱。病人行路时身体震动不定,多是肝风内动,或筋骨受损,或为脑病;行步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胸腹,则或为心痛或胃痛。凡此种种,都属于望态的范畴。
  对某些病人异常动作的观察,常有助于诊断。如眼睑、口唇、指、趾不时颤动,在热性病者为动风发痉的先兆;见于久病虚损者,则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目睛上吊,角弓反张,多见于痉病,如癫痫、破伤风、子痫小儿惊风、马钱子中毒等。手足拘挛,屈伸不利,为筋脉失养,或为血液损伤,或为寒凝筋脉。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一侧手足肌肉萎缩并疼痛,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诊断 中医
上一篇:[难于启齿的阴囊皮肤病]阴囊皮肤病图片大全
下一篇:【社区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 廉洁工作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