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什么病【结肠黑变病22例临床分析】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19-08-07 点击:

  [摘 要]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CM的发病因素及肠镜下改变特征。方法 对22例CM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例CM患者均有便秘及口服泻药物病史,其中3例发现结肠息肉。结论 长期口服泻药外是引起CM重要因素。
  关键词:结肠黑变病 便秘 泻药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3-0110-02
  
  结肠黑变病是结肠镜检查时可见黏膜呈中棕褐色或黑色,多数有便秘及明确服泻药病史。现将本院2002年6月~2007年5月结肠镜检出的结肠黑变病2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3.2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习惯性便秘史,有长期口服大黄、便塞停、番泻叶、麻仁丸、芦荟胶囊等泻药史。
  1.2 内镜下表现
  大肠黏膜呈全结肠弥漫棕褐色或黑色颗粒状色素沉着、黏膜呈浅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期间可见乳白色线状、条索状或网状黏膜,整个结肠黏膜呈虎皮样、龟背样或网状条索样等外观,可伴有细颗粒样增生和息肉等改变,在细颗粒处、色素沉着处或息肉处活检。病理报告为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固有膜内撒在或密集分布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黄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呈阳性,均符合MC改变。
  1.3 随访
  MC的患者每6~12个月来访一次,详细询问并记录服用泻药的品种及剂量,复查电子肠镜及病理活检。将随访获得的资料与既往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
  
  对22例MC病例中12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的随访,其中随访期≥36月4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所变浅,随访期≥24月6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无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加深,病理改变仍符合MC特点。所有患者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本组中有3例并发大肠息肉,无1例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
  
  3 讨论
  
  文献报道结肠MC发病率国外明显高于国内,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改变,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纤维素摄入相对减少,便秘患者增多,口服泻药者相对增加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尤其口服蒽醌类(如大黄苏打片)及二苯甲烷类(如便塞停)缓泻剂为著。本组部分患者因一直在服用中成药如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1~3年后亦可导致MC。除了便秘和泻药外,年龄与MC发病亦密切相关,>60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M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部分患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还有部分患者有腹痛肿胀等表现,诊断主要是依靠大肠镜检查。对早期或可疑病例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典型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改变是在肠黏膜固有层内有密集或散在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研究发现:MC中常与大肠癌及息肉伴发,而尤其腺瘤性息肉。但否有因果关系尚未定论。国外研究发现,黑变病中,大肠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黑变病者。本组有3例伴随大肠息肉,无大肠癌病例,在色素沉着区域生长的癌肿及息肉本身却无色素沉着,其原因可能与肿瘤免疫有关,因此如发生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区内某出黏膜无色素沉着时,应警惕大肠新生物发生的可能,必要时应做组织活检。
  MC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消除致病因素即可逆转,如慢性便秘病治疗,增加膳食纤维,最好停用带色素的泻药,已发现有黑变病或者,应定期做肠镜检查,随访观察。

推荐访问:结肠 临床 分析 黑变病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新进展:支气管哮喘能除根吗
下一篇:自由基延缓衰老综述 [延缓衰老 向自由基宣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