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工程污水管道顶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污水管道顶管施工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20-03-30 点击:

  **北改B标建设北路北延线 (蜀龙路五期)蜀龙立交工程 污水管道顶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中交二航局**北改B标段项目管理部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 1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 2.1工程简介 2 2.2水文条件 3 2.3气候条件 4 2.4地质条件 4 2.5施工场地环境条件 5 2.6工程重难点分析 5 第三章

  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6 3.1总体施工思路 6 3.2总体工艺流程 7 3.3顶力估算 8 3.3.1顶进阻力估算 8 3.3.2管道最大允许顶力验算 9 3.3.3后背墙土抗推力验算 10 3.4工作井、接收井及背墙 11 3.4.1工作井、接收井及背墙设计 11 3.4.2工作井、接收井开挖及坑壁支护 12 3.4.3导轨安装 12 3.4.4背墙施工 13 3.4.5工作坑施工允许偏差 13 3.5顶进设备安装 13 3.5.1主顶装置 13 3.5.2顶铁 14 3.5.3工作平台和防护棚架 15 3.5.4工作坑防护 15 3.5.5起重机械 15 3.6顶进施工 15 3.6.1 总体施工步骤 15 3.6.2工具管安装与始发 16 3.6.2下管就位 16 3.6.3管前挖土与出土 16 3.6.4管内照明与通风 17 3.6.5顶进及顶进测量 18 3.6.6校正纠偏 19 3.7管道接口 19 3.8工具管出洞 20 3.9管外空隙注浆封闭 20 第四章

  施工监测 22 4.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2 4.2监测范围 22 4.3监测点布设 22 4.4 监测内容的实施及测量方法 23 4.4.1 沉降测量 23 4.4.2 水平位移测量 23 4.4.3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24 4.4.4 测量技术及要求 24 4.5 投入的仪器设备 24 4.6 监测频率 24 4.7 监测报警值 25 第五章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6 5.1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 26 5.2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6 5.3 工程质量技术控制 26 5.4 顶管施工质量保证 26 第六章

  顶管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28 6.1导轨偏移 28 6.2后靠背严重变形、位移或损坏 28 6.3测量仪器移动 28 6.4管端破损 29 6.5管接口渗漏 29 6.6管壁裂缝与管壁渗漏 30 6.7地面沉降 30 6.8严重偏高 30 6.9左右偏差较大 31 6.10严重偏低 31 6.11主顶推力过大 31 第七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3 7.1安全控制目标 33 7.2安全保证体系 33 7.3 重大危险源识别 34 7.4安全保证措施 34 第八章

  安全应急预案 36 8.1应急救援小组 36 8.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36 8.3应急救援日常工作小组 37 8.4 事故应急处置与善后小组 37 8.5常见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38 8.5.1坍塌 38 8.5.2高处坠落 39 8.5.3触电 39 8.5.4 中毒 39 8.6应急物品和设备配备 39 8.6.1应急物品 39 8.6.2应急设备 40 8.7应急响应 40 8.7.1应急启动条件和分级 40 8.7.2响应程序 41 8.7.3应急结束 41 8.8应急救援联络通信录 41 8.9医院及联系电话 42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及各方协调 44 9.1环境保护 44 9.2文明施工 44 9.3各方协调 44 9.3.1协调工作涉及到的单位或人员 44 9.3.2协调措施 45 第十章

  施工进度安排及资源配置计划 46 10.1施工进度安排 46 10.2人员配置计划 46 10.3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47 10.4材料计划 47

  第一章

  编制依据 《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0);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GB50300-2001); 《市政地下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GJ08-236-199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室外给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G/TJ08-310-2005); 《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顶管工程施工规程》(DG/TJ08-2049-2008);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 《**地区基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DB/TJ08-2049-200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 《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五期)立交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五期)工程设计一标段K3+500~K4+500地面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图;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手册》。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路五期)连接建设北路与蜀龙路四期工程,起于二仙桥北路,穿越成绵乐引入**枢纽联络线、既有成渝线、成遂线、既有动车所动走线、**东至**北联络线等铁路工程,终于三环路, 路线全长约4.4公里,为城市主干道。 项目总体平面布置示意见图2.1-1。

 图2.1-1 建设路北延线(蜀龙路五期)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目前蜀龙路四期已修至东北三环路外侧,与辅道形成丁字路口,蜀龙立交于东北三环处接蜀龙路四期。 蜀龙立交平面见图2.1-3。

 图2.1-2

 蜀龙立交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蜀龙立交采用顶管工艺迁改施工的排污管道共计4条,三环路南北侧各2条,其布置位置见图2.1-3。

 图2.1-3

 蜀龙立交排污管道平面位置布置图 改迁后的4条排污管道总长487m,排污管最小埋深约5.6米,最大埋深约8米,采用内径Φ1000×10mm的三级C50钢筋混凝土管材,共设计21个检查井。 管道其主要参数见表2.1-1。 表2.1-1

  蜀龙立交改迁排污管主要参数表 序号 排污管位置 管内径(mm) 管道长度(m) 管道直线长度(m) 最小埋深(m) 最大埋深(m) 穿越土层 1 三环内西侧 φ1000 128 114 5.602 6.091 素填土层 2 三环内东侧 φ1000 123 110 6.270 7.967 粘土层 3 三环外西侧 φ1000 127 106 5.906 6.700 粘土层 4 三环外东侧 φ1000 109 100 5.920 7.505 粘土层 管道采用顶管工艺施工,在每条管道角点设置方形工作井(始发井),其平面净空尺寸5m×4m,壁厚40cm,在新旧管交界处设置圆形接收井,其内空尺寸Φ2.5m,壁厚30cm,此外,为减小顶进长度,在每条长管线中部也设置1个砼接收井。 工作井及接收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管施工完毕后,其作为检查井使用。 2.2水文条件 **平原Ⅲ阶地(台地)地下水一种为赋村与人工填土,粘性土中的上层滞水,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下渗补给,仅局部分部,无统一的稳定水面,水量较小,但疏干困难,对基础施工有一定的影响;另一种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下伏基岩裂缝隙中,属基岩列缝隙水,微具承压性,其富水性、透水性差,水量小、渗透系数一般在0.05-1.00/d。泥岩为相对的隔水层,故疏干较缓慢。场地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水质较好。不考虑对混凝土、钢筋的腐蚀性。PH值:7.61~7.64之间。 2.3气候条件 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39.43℃,极端最低气温-4.6℃;多年平均降雨量894.4mm,年降雨日104天,最大日降雨量167.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80%;多年平均蒸发量871.7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多年平均日照时间942.1h,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主导风向为NNE向。 2.4地质条件 场地各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 fgl)及白垩纪泥岩层(K2g)组成。根据各地层的分布,由上至下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杂填土:杂色;主要为原先修建道路时回填土层,由混凝路面,砖瓦块、卵石混少量粘性土等建筑垃圾组成,松散。 素填土:灰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混少量其它杂质,均一性差,为老填土。 人工填土层分布连续厚度为0.5~6.0m。 (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 fgl) 粘土:褐黄色。硬塑,含铁锰质氧化物,间有黄、灰白色粘土,含白色高岭土,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具胀缩性。 含粘土卵石:褐黄色。稍密,卵石成分多为花岗岩及石英岩,亚圆状,卵石粒径30~50mm,夹有40~45%的粘土。 (3)白垩系灌口组泥岩(K2g) 泥岩:紫红色。厚层状,泥质结构,以粘土矿物组成为主,根据风化程度,划分为两个亚层。 强风化泥岩:具层厚状构造,泥质结构,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较软,结构面不清晰,岩芯破碎,局部夹中等风化的泥质粉砂岩块,直径1.0~2.2m,强风化泥岩属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中等风化泥岩:薄至中厚层构造,块状结构,风化裂隙较发育,结构面较清晰,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偶见少量的竖向构造节理,中风化泥岩属软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四条管道中,除内三环内西侧管道穿越素填土层外,其余3条管道均穿越粘土层,其穿越土层示意见图2.4-1、图2.4-2。

 图2.4-1

 三环内西侧管道穿越地层示意图

 图2.4-2

 三环内东侧及三环外管道穿越地层示意图 2.5施工场地环境条件 (1)4条改迁后污水管道均位于三环路既有辅道边。 (2)改迁后污水管与原有管道连接均在既有辅道上。 (3)三环外侧蜀龙路四期与三环路形成丁字路口。 (4)施工现场较为空旷,临近无高大建筑物。 (5)施工区域无统一地下水位,管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粘土,透水性不强。 (6)施工区域内位于三环路上,设计单位已给出部分管线位置,可能存在部分未探明的地下管线。 2.6工程重难点分析 (1)由于三环内西侧管道位于素填土层,夏秋季雨水较大,在雨期管前开挖素填土容易坍塌,因此,管前开挖安全防护是重点,也是难点。 (2)素填土层雨期管前开挖可能造成管内积水,将影响工人在管内施工。 (3)每段长管线两端设置工作井(始发井),中部设置有一个接收井,因此,长管道从两端向中部顶进,必然会造成某段管线从高处向低处顶进,这样容易造成管内积水,因此,做好管内的排水是关键,是重点。 (4)地下可能存在未探明的某些管线,因此顶进施工时不能采取机械出土工艺,只能采取人工管前掘土,管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及有毒气体的排出是施工时的重点。 (5)管内照明时安全用电也是施工时考虑的重点。 (6)管道位置纠偏控制是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7)工作井及接收井作为检查井是永久结构,其井壁接缝防水是重点。

 第三章

  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3.1总体施工思路 (1)本改迁管道位于三环路辅道上,为减小施工对现场交通的影响,采用顶管工艺施工。 (2)改迁管道不顺直,呈折线形,因此,折线拐角点均需挖井,两条折线的交叉点处的井坑作为涵管顶进时的工作井,见图3.1-1。

 图3.1-1

 井坑设置示意 (3)由于直线管道长度在100~114m,其长度较大,为减小管道顶进阻力、降低顶进设备的要求,并利于工人管内出土,考虑在直线管道线路中部设置1个接收井,见图3.1-1,扣除工作井及接收井的尺寸后,这样一次最大顶进距离实际不超过55m,管道内也无需设置中继间(为控制工作井内千斤顶最大顶力而设置在管道中间的依赖后续管道管壁摩阻力使前节管道向前推进的续顶机构)。 (4)工作井及接收井均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成孔,钢筋砼护壁,井坑底板浇筑砼封闭,为防止雨天孔内积水,在坑底设置集水井。 (5)由于改迁管道位于三环路辅道上,该区域地下管线较多,无法排除存在的未探明的其它管线,因此,拟用人工手掘方式顶进施工工艺,见图3.1-2,即采用人工在管内超前掏空前端刃角,待管内出土后,采用液压千斤顶空顶(非吃土顶进)的方式顶进涵管。管涵顶进过程中,当遇见孤石等障碍物时,可人工破碎凿除后继续顶进,当遇见其它管道且不容许破坏时,需设置中继井(作为本段管道的接收井及下段管道的始发井),并适当调整后续管道方向。 (6)为防止人工管前掘土时扰动管顶土层造成坍塌,管前拟用工具管进行挤压切土,见图3.1-2,一次切土约20~30cm,切除的土由人工在管前掘出。

 图3.1-2

 手掘式(带工具管)顶管工艺示意图 (7)由于采用人工掘土,为防止泥浆流入管内影响工人施工,涵管外壁与土层间不使用泥浆套减阻工艺。 (8)管前开挖时,管内需持续送入减压后的新鲜空气至管前端进行空气循环,由于管道较短,可使用鼓风机而非空压机送风。 (9)为保证用电安全,管内照明采用12V的低压防爆灯,管内工人使用头戴式矿灯。 (10)由于采用人工掘土顶进,管顶与土层间存在一定空隙,因此,管道贯通后,需注浆填充管顶空隙以保证管顶土层的稳定。 3.2总体工艺流程 总体工艺流程见图3.2-1。

 图3.1-1

 人工手掘式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3.3顶力估算及背墙抗推能力验算 3.3.1顶进阻力估算 污水管采用内径Φ1000mm、壁厚δ100mm的C50钢筋砼管。 管道直线段最长为114m,在其中部设置一个接收井,则最大顶进距离不超过55m,在此,顶进距离按55m考虑。 管道顶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前端刃角处的正面阻力,二是管壁外侧与土壤间的摩阻力。 由于前端刃角处已超前掏空,前端正面阻力实际上较小,甚至忽略不计,为保证顶进过程中顶力足够,在此,不考虑超前开挖导致的正面阻力减小。 由于超前开挖导致管顶与管壁间出现一定空隙(扩孔),因此,管壁阻力不采用与土层厚度有关的计算公式(采用与土层厚度有关的计算公式将导致估算阻力过度偏大)。 根据《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3.4条及《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12.4.1条,顶管顶进阻力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管壁外侧摩阻力,为前端刃角正面阻力。

  式中,——顶管总阻力标准值,t;

  ——顶管外径,取1.2m; ——管道设计顶进长度,取55m;

  ——工具管外径,取1.2m;

  ——工具管切土刃口壁厚,取0.1m; ——管道外壁与土的单位面积摩阻力,t/㎡。与管道的埋设深度、土质、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估算本工程的综合摩擦力系数

 ——顶管刃角正面最大压强,t/㎡。与土层密实度、土层含水量、地下水位状况有关。本工程管道处地质主要为粘土层,估算顶管前端正面压强约为30~50t/㎡(即0.3~0.5MPa),这里按取值。 因此,求得顶管总阻力为:

 考虑到多台千斤顶顶进时同步较为困难,因此,选用2台不小于250t的液压千斤顶,对称同步顶进。 3.3.2管道最大允许顶力验算 污水管内径1000mm,管壁厚度100mm,外径1200mm,每节管长为2m,顶管混凝土强度C50,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0),C50砼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根据《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8.1.1条,钢筋砼管容许最大顶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砼管允许顶力设计值,N; ——砼材料受压强度折减系数,取0.90; ——偏心受压强度提高系数,取1.05; ——材料脆性系数,取0.85; ——砼强度标准调整系数,取0.79; ——砼强度设计值,C50砼取23.1MPa; ——管道最小有效传力面积,; ——顶力分项系数,取1.3。 为使管端面尽可能均衡受力,拟用环形顶铁与管端面直接接触,然后在环形顶铁后设置U形顶铁,千斤顶通过U型顶铁顶进,千斤顶实际作用点在顶管下半部,其合力中心比管中心低约12cm,因此,顶管端面实际是不均衡受压,U型顶铁与环形顶铁间的实际接触面积约为圆周长的3/4,环形顶铁与管端面的有效接触面积按圆周长的4/5考虑,即。 因此,

 钢筋砼顶管自身强度满足顶力要求,不会顶碎。 (注:为使砼顶管尽可能均衡受压,防止局部应力过大,在与顶管端面接触位置设置环形顶铁以扩散应力,环形顶铁与千斤顶油缸之间设置U形顶铁。) 3.3.3后背墙土抗推能力验算 忽略钢制后座的影响,假定主顶千斤顶施加的顶进力是通过后座墙均匀地作用在工作坑后的土体上,为确保后座在顶进过程中的安全,后座的反力或土抗力应为的总顶进力的1.2~1.6倍。根据《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后背墙抗推反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总推力之反力,kN; ——系数,取=1.5~2.5; ——后座墙的宽度,取3m; ——土的容重,粘土取18kN/m3; ——后座墙的高度,取2m; ——被动土压系数,粘土,也可查表3.3.3-1; ——土的内摩擦角,粘土取20°,见表3.3.3-1。 ——土的内聚力,粘土取10kPa; ——地面到后座墙顶部土体的高度,取7m。 表3.3.3-1

 主动土压和被动土压系数 土的名称 土的内摩擦角 (º) 被动土压系数

 主动土压系数

  软土 10 1.42 0.70 2.03 粘土 20 2.04 0.49 4.16 砂粘土 25 2.46 0.41 6.00 粉土 27 2.66 0.38 7.00 砂土 30 3.00 0.33 9.09 砂砾土 35 3.69 0.27 13.67 工作井内设置3m(宽)×2m(高)的后背墙,可计算得出后背墙土的抗推力:

 因此,3m(宽)×2m(高)的后背墙土层抗推能力满足要求! 3.4工作井、接收井及背墙 3.4.1工作井、接收井设计 (1)总平面布置 工作井及接收井由设计单位总体设计,在工程完毕后作为检查井使用。 工作井(始发井)共计8个,接收井共计12个,其平面位置布置示意见图3.4.1-1。

 图3.4.1-1

  工作井及接收井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井 工作井为方形钢筋砼结构,内空尺寸4×5m,壁厚40cm,底板厚30cm,顶部设置盖板并预留孔口以后作为检查井使用,检查井上设置钢爬梯共人员上下通行。此外,在井壁上设置穿墙孔,其孔径φ1.4m。 工作井结构及配筋见图3.4.1-2、图3.4.1-3。

 图3.4.1-2

 工作井平面结构及配筋图

 图3.4.1-3

 工作井立面结构及配筋图 (3)接收井 接收井为圆形结构,净空尺寸φ2.5m,,壁厚30cm,顶部设置盖板并预留孔口以后作为检查井使用,检查井上设置钢爬梯共人员上下通行。此外,在井壁上设置接收孔,其孔径φ1.4m。 工作井结构及配筋见图3.4.1-4、图3.4.1-5。

 图3.4.1-4

 接收井平面结构及配筋图

 图3.4.1-5

 接收井立面结构及配筋图 3.4.2工作井、接收井施工 (1)总体施工步骤 分为2步施工。 第一步:井坑人工分节开挖,分节支护,分节高度1m,开挖内空尺寸为工作井(或接收井)的外包尺寸,其示意见图3.4.2-1。

  图3.4.2-1

 井坑施工第一步 第二步:在已挖好的井坑内绑扎工作井(或接收井)底板钢筋,浇筑底板砼,然后绑扎井壁钢筋,浇筑井壁砼,其示意见图3.4.2-2。

  图3.4.2-2

 井坑施工第二步 (2)主要施工要点 ①施工前,先用全站仪在现场地面上准确放出管道铺设的中线控制桩,控制桩必须保护好,待工作井挖好后,再用经纬仪将管道中线控制桩引至工作井内保护好,确保施工使用时管道中线的准确度。 ②井坑采用人工开挖,分节开挖,分节支护,井圈高处地面30cm。每开挖1m,及时浇筑坑壁混凝土,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绑扎底板钢筋、浇筑底板混凝土。开挖遇有地下水时,采用强排水措施。 ③顶管施工要求操作坑内无水作业,基坑底面的浮泥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和干燥。护壁混凝土浇筑要高出原地面0.2m作为挡水埂拦水,工作井内挖0.3m×0.3m边沟,将雨水以3‰坡率引往集水坑,及时用Φ50~Φ100mm口径污水泵排出,不致浸泡边坡和影响作业。 ④井坑底板砼浇筑完成后,在坑内绑扎工作井(或接收井)井壁钢筋,其外壁利用护壁砼作为模板,内壁采用组合钢模板,钢筋一次绑扎完成,井壁砼一次浇筑,井坑内支撑型钢埋置在井壁砼内。 3.4.3导轨安装 导轨是在基础上安装的轨道,一般采用装配式。管节在顶进前先安放在导轨上。在顶进管道入土前,导轨承担导向功能,以保证管节按设计高程和方向前进。 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保证管身在顶入之前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导轨的安装是否准确和牢固,对管道顶进质量影响较大。 导轨采用双拼工25型钢,导轨安装前先在井坑底板上浇筑20cm厚C30导轨混凝土基础,并预埋导轨支座。 本工程两导轨中心间距按1m考虑,见图3.4.3-1。

 图3.4.3-1

  导轨间距(单位:cm) 导轨标高与导轨净距和管壁厚度有关。导轨安装应牢固、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在使用中经常检查较核导轨,防止产生位移。 (4)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 轴线位移:左3mm,右3mm; 顶面高程:0- +3mm; 两轨内距:±2mm。 3.4.4背墙施工 本次顶管施工利用井壁混凝土作为靠背,为防止墙背混凝土在千斤顶反力作用下破坏,在后座墙与墙背与主顶油缸之间垫一块厚度为20cm~40cm的钢结构件,即后靠板。 3.4.5工作坑施工允许偏差 应符合表3.4.5-1的规定。 表3.4.5-1

 工作坑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频率 1 混凝土抗压强度 符合设计要求

 按坑检验 2 中线位移 15 每座 2 经纬仪检测或挂中心线钢尺检查 3 后背 垂直度 1%H 1 垂线与钢尺检查 水平线 与中线偏差 1%L 4 导轨 高程 +3,0 水准仪检测 中线偏位 3 经纬仪检测 注:表中H为后背的垂直高度,L为后背的水平长度。 3.4.6工作坑内主要机具设备布置

 3.5顶进设备安装 3.5.1主顶装置 主顶装置由千斤顶、油泵、操纵台及油管等四部分组成。 多台千斤顶顶进时,由于千斤顶不能同步工作容易导致顶管偏位,因此,拟用2台不小于250t的千斤顶作为管道推进的动力。 手掘式顶管施工时,由于管顶土层与管壁有空隙,而管底由于管子重力作用与土层咬合在一起,因此,顶力中心不应在管道中心,而是偏向管道下半部,根据《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要求顶力合力作用点在管中心下约1/8~1/10倍管径,因此,千斤顶安装时,其着力点设置在顶管中心下约12cm处。 千斤顶的压力由油泵通过高压油管供给,常用的压力在32MPa~42MPa之间。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下约10cm。千斤顶应对称布置,油路应并联以使各千斤顶活塞的行程一致。每台主顶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油泵宜安装在千斤顶附近,油管顺直、转角少;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顶进;主顶油缸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3.5.2顶铁 顶铁又称为承压环或者均压环,其作用主要是把主顶千斤顶的推力比较均匀地分散到顶进管道的管端面上,同时还起到保护管端面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延长短行程千斤顶的行程,并且扩大管节端部的承压面积。

 本项目拟用“环形顶铁+U形顶铁”,见图3.5.2-1。

  (a)环形顶铁

 (b)U形顶铁

  图3.5.2-1

  顶铁截面形状 环形顶铁的内外径与混凝土管的内外径相同,主要作用是把主顶油缸的推力较均匀地分布在所顶管子的端面上。从理论上讲,管道端面和环形顶铁应平整接触,无间隙,而实际上由于管道制造和顶铁加工中都存在误差,不可能实现密切接触,为了补救这一不足,在施工中需在两者之间加橡胶垫层。 U形顶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用于调节油缸行程与管节长度的不一致,二是把主顶油缸各点的推力比较均匀地传递到环形顶铁上去。

 图3.5.2-2

 顶铁实物图 顶铁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的允许联接长度,应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 3.5.3工作平台和防护棚架 工作平台搭设在工作坑的顶面,主梁采用型钢,上面铺设15cm×15cm方木,作为承重平台,中间留出下管和出土的方孔为平台口;承重平台主梁根据荷载计算选用(管体中、操作人体重及其他附加荷载),主梁两端伸出工作坑壁搭地不得小于1.2m。 棚架即起重架与防雨篷合成一体,找一防雨篷布为工作棚,起重用卷扬机、滑轮或电葫芦门式架或汽车起重机,一起构成顶管施工的运输系统,各设备的型号、功率,根据其中重量符合计算配备。 3.5.4工作坑防护 工作坑周围必须安装护栏,护栏应用Φ48mm钢管制作,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可采用钢管并打人地面50~70cm深。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cm。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在板桩外侧进行焊接。工作坑四周采用1.0m×1.2m封闭围挡。工作坑上下应配有梯子,梯子必须有扶手,其跨度尺寸不大于30cm,工作坑在二步框架处应设置二次平台,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从非通道进行攀登。 3.5.5起重机械 井坑设备的吊安采用25t汽车吊。 井坑土方提升采用带卷扬机的扒杆吊或桁车。 起重设备在正式作业前应进行试吊,检查重物捆绑情况和制动性能,严禁超负荷吊装。 3.6顶进施工 3.6.1 总体施工步骤

  工作井穿墙止水装置安装→顶进机具及设备安装→工具管下管→检查及试顶→工具管吃土顶进→管内挖土→首管下管、管前掘土→首管顶进、测量管节偏差调整顶进速度至首管推进结束→关闭顶进系统→下管→管前掘土→重复以上步骤。 3.6.2工具管安装与始发 管前采用工具管切土,工具管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工具管,这里采用一段式工具管,其结构见图3.6.2-1。

 图3.6.2-1

 一段式工具管结构示意图 工具管安装完毕后,在其顶进始发前需注意以下事项: (1)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试顶。主要包括液压、电器、压浆、气压、水压、照明、通讯、通风等操作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各种电表、压力表、换向阀、传感器、流量计等是否能正确显示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然后进行联动调试,确认没有故障后,方可准备顶管始发。 (2)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符合规定。 3.6.2下管就位 下管采用25t汽车吊。 下管前先对管道外观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纵向裂缝,管径符合规范要求,管口无破损,若修补合格处宜在正上方。检查合格的管道方可用起重设备吊至工作坑的导轨上就位。 起重设备应预先进行鉴定;现场经检查、试吊、确认安全可靠方可下管。下管时工作坑内严禁站人。当所下管道距导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进前工作。管道就位,第一节管道下到导轨上,测量管体中心及前后端的管底高程,确认高程合格后方可顶进。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顶进方向与高程的准确,是保证整段顶管质量的关键。 3.6.3管前挖土与出土 (1)挖土 管前土方由人工在管内开挖。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进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保证顶管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全的关键。 对管前挖土顶进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管前挖土一次进尺长度,以千斤顶的一个行程长度为宜。 ②在一般顶管地段,若土质良好,可超越管端20~30cm开挖。不宜超前开挖过长,以免引起管位偏差大和管端上方土层坍塌。管内掘土采用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根据《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在一般顶管地段,上弧面允许超挖1.5cm,但在下弧面135°范围内不得超挖,一定保持管壁与土基表面吻合,见图3.6.2-1。

 a—最大超挖量1.5cm;b—允许超挖范围 图3.6.2-1

  超前开挖示意图 ③在不允许基土下沉的顶管地段(如地面上有重要构筑物或其他重要管道),管道周围一律不得超挖,采用吃土顶进,管内掘土。 由于管径较小,管前挖土安排1人操作,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较大,为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安排多人轮流挖土。 (2)出土 管内出土采用自制的运土小车,土方运至工作井处,由带卷扬机的扒杆吊或桁车提升至地面。 3.6.4管内照明与通风 管内空间狭小、黑暗,为保证管内工人照明用电安全,需使用12V的安全低压防爆灯照明,操作工人使用头戴式矿灯。 由于管道较长、埋置深度大,管内空气质量不好,并可能含有有毒气体,因此,需持续不间断往管内送入新鲜空气,新鲜空气需送至管道前端刃角处进行空气循环。由于空压机直接送入压缩空气风压太大导致人体不适,因此,需设置储气罐,由空压机将压缩空气送入储气罐,并通过阀门减压后以正常压力送至管前刃角处。若果不使用储气罐,则可使用鼓风机向管前刃角处送风。 为防止出现安全意外,管前挖土工人可配备对讲机与工作井内人员进行通信联络。 3.6.5顶进及顶进测量 (1)顶进 顶进时应先挖土后顶进,随挖随顶。应组织连续作业,不宜中途停止,增加顶进的难度。 安装顶铁应平顺,不得歪斜,每次加放顶铁时,使顶铁连接块数最少为宜。 顶进的工作步骤如下:安装顶铁→开动油泵→顶镐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关油泵→顶镐停止运行→活塞收缩→在空隙处加上顶铁→再开动油泵。如此循环。 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顶进中若发现油路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回镐时,油路压力不得过大,速度 不得过快;挖出的土方要及时外运,及时顶进,使顶力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顶进过程中,发现下列紧急情况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①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物; ②后背墙变形严重; ③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④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⑤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 ⑥油泵压力表指针升高异常。

 (2)顶进测量 在顶第一节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间隔不应超过30cm,以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管道进入土层后的正常顶进,测量间隔不宜超过100cm,测量应在管前挖土后进行,根据偏差量修整管前土弧。 中线测量:顶进长度在60cm范围内,可采用垂球拉线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求两垂球的间距尽可能地拉大,用水平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心偏差。一次顶进超过60cm应采用经纬仪或激光导向仪测量(即用激光束定位)。 高程测量:用水准仪及特制高程尺(用于小管径),根据工作坑内设置的水准点标高(设两个),测第一节管前端与后端管内底高程,以掌握第一节管道的走向趋势。测量后应与工作坑内另一水准点闭合。 激光测量:用激光经纬仪(激光束导向)安装在工作坑内,并按照管线设计的坡度和方向调整好,同时在管内装上标示牌,当顶进的管道与设计位置一致时,激光点即可射到标示牌中心,说明顶进质量无偏差,否则根据偏差量进行校正。 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错口的高差,以衡量全段高程与纵坡,高程与中心偏差应在允许值之内。 3.6.6校正纠偏 顶管误差校正是逐步进行的,形成误差后不可能立即将已顶好的管道校正到位,应缓缓进行,使管道逐渐复位,不能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超挖纠偏法 偏差量1-2cm时,可采用此法,即在管道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道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渐回到设计位置。 ②顶木纠偏法 偏差大于2cm,在超挖纠偏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道偏向的另一侧内管壁上,另一端斜撑在垫有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即可顶进,在顶进中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利用顶进时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 ③千斤顶纠偏法 方法基本同顶木纠偏法,只是要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慢慢移位校正。 3.7管道接口 本工程顶管用的钢筋混凝土管节的管口形式为凸口式,见图3.7-1。

 图3.7-1

 管节接口实物图 管道接口的处理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一节管子顶进以后,另一节管子下到工作坑里时,将两节管子的管口对齐,并在凸缘处填塞一圈浸过沥青的麻辫。管内壁的接口处用金属内胀圈将管子撑紧,使顶管过程中管子接口处不致产生错口。 管口连接示意见图3.7-2。

 图3.7-2

 管道接口连接示意图 第二阶段:管节全部顶进后,拆除内胀圈,再在接口处填水泥砂浆并与管内壁抹平,接口完成。 为加固管节接口,通常在管口外侧安装外套环,再安放橡胶圈,增加防渗效果,见图3.7-3。

 图3.7-3

 管节加固示意 3.8工具管出洞 掘进机(工具管)出洞时由于接收井出洞口(接收孔)周围土体被破坏造成出洞时掘进机因自重太重而下磕,为防止这一现象产生,采取以下措施: (1)掘进机就位后,将机头垫高5mm,保持出洞时掘进机有一向上的趋势。 (2)调整后座主推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出洞时观察掘进机的状态,一旦发现下磕趋势,立即用后座千斤顶进行纠偏。 (3)对洞中外侧进行土体注浆加固,也进一步防止了磕头现象的产生。 3.9管外空隙注浆封闭 管节设置有注浆孔,一般每管设置有3个注浆孔,环向对称布置,见图3.9-1。

 图3.9-1

 注浆孔注浆封闭管外空隙示意 由于管前超前开挖,管壁与土层间必然存在一定空隙,特别是管顶空隙相对较大,通过往注浆孔注入水泥浆填充管壁与土层间的空隙来防止管顶土层塌陷。

 第四章

  施工监测 4.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监测的目的主要是: (1)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坑周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2)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 (3)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4)管道顶进施工中监测地面道路和构筑物的沉降,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和结构的稳定性。 4.2监测范围 (1)工作井及接收井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2)施工区域的路面沉降变形监测; (3)监测项目将根据现场情况物探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4.3监测点布设

 (1)基坑监测点布设见图4.3-1、图4.3-2。

 图4.3-1

 工作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

 图4.3-2

 接收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 (2)施工区域路面沉降变形监测点 布设测点前用全站仪在现场按设计里程及坐标放样出顶管轴线位置。在现场顶管轴线上部地表布置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一般情况每10~15米布设一点轴线点,顶管施工中若发现新裂缝应增加监测点。 顶管施工时周边的土体将产生一定的扰动,对周边的地面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周施工区域道路;为了更好的估算顶管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沉降监测点每50米布设1组小断面,每组均为5点。 在顶管出、进洞时要加密测点,在顶管出、进洞5米、10米、20米、30米处各增加一监测横断面,每组断面5点。 4.4 监测内容的实施及测量方法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连续性,在整个监测区域设立完整的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由控制网来控制日常的沉降监测。 4.4.1 沉降测量 采用相对高程系,利用建立的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 4.4.2 水平位移测量 采用视准线法进行。在施工区域每边设立2点参照点,建立一条基准线,用经纬仪投影至地面,尽量在基准线上布设水平位移点,用钢尺量测位移点到轴线的偏距E,从而了解水平位移的情况。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前次E值的差值为该点本次位移变化量,本次E值与初始的E值之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 4.4.3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为了减少观测点误差的累积,距观测区不能太远。 (2)为便于迅速获得观测成果,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 (3)在确保变形监测控制网具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下,控制网应尽量布设一次全面网。 根据以上布网原则,在整个监测区域布设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主要在各路口布设较稳定的控制网点,采用往返观测附和线路,算出各点高程,作为测量时的起算点。在监测工期内应对控制网定期复核。 4.4.4 测量技术及要求 (1)基准点的复核 每月一次对水准控制网进行联测,修正其水准高程。为确保测量的精度,整个沉降测量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进行。 (2)测量仪器的检校 水准仪送检,水准仪必须在法定计量部分出具的有效检验日期内使用。 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检查仪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 水准仪i角不得大于15″。 (3)测量要求 观测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测量,同一人观测;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标尺;同一道路进行。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40m。 4.5 投入的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数量 仪器精度 全站仪 Leica—TCRA1101 1台 ±1.5″;±2+2ppm*D 水准仪 DSZ2 1台 ±0.7mm 经纬仪 J2 1台 ±2″ 计算机

 1套

 2m铟钢尺 国产珠峰 1付

 4.6 监测频率 为确保施工安全,监测点的布设立足于随时可获得全面信息,监测频率必须根据施工需要跟踪服务,每次测量要注意轻重缓急,在顶管进出洞时要加密监测频率直至跟踪监测,监测频率表一般如下: (1)基坑变形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2天一次,如遇暴雨及变形速率较大时一天2次。 (2)施工区域路面变形监测频率 施工工况 一般监测范围 监测频率 加密监测 出洞 出洞20m 3次/天 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 正常推进 中间段 1次/天 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 进洞 进洞20m 3次/天 视施工需要跟踪监测 监测测量的周期应满足观测到测点变形达到相对稳定时为止。 4.7 监测报警值 a 顶管掘进期间沉降日变量报警值为±3mm累计沉降量控制在+10mm~-30mm。 b 基坑墙顶水平位移累计变形值50mm,变化速率4-6mm/天。 c 基坑墙顶竖向位移累计变形值30mm,变化速率3-4m/天。 第五章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5.1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 100%工程(产品)合格率100%;隐蔽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5%;分部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5%;工程竣工验收:确保合格工程。 5.2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贯彻GB/TI19002-ISO9002系列标准;落实施工过程控制,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不合格品的控制。把质量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要素落实到人,使施工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为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以优质工程为目标,实行工程质量目标管理,明确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5.3 工程质量技术控制 1、班组认真按图纸,按规程操作,建立自检、互检质量保证体系。 2、施工班组长协助施工员按设计图纸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验收并提出口头整改意见。 3、施工员应根据各分部分项的设计图及操作规程进行技术质量验收,当技术质量不符合要求时,提出口头或书面整改通知单,限令在期限内完成整改内容。 4、技术、质量工程师应根据设计图纸及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跟踪管理,对各道工序进行把关、评定,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处理一般技术、质量问题,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向技术质量负责人汇报,并提出整改意见。 5、技术、质量负责人应对工程技术、质量进行抽查,并责令在期限内整改,处理较大的技术、质量问题,组织技术质量人员进行复查。 5.4 顶管施工质量保证 (1)主要施工技术参数的控制 顶管顶进速度是保证切口土压力稳定、正面出土量均匀的主要手段,所以在顶进时,应对顶进速度作不断的调整,找出顶进速度、正面土压力、出土量三者的最佳匹配值,以保证顶管的顶进质量,也能让顶进设备以最和顺状态工作。 (2)顶进轴线的控制 顶管在正常顶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顶进轴线的控制。在每节管节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机头的姿态测量,并做到随偏随纠,且纠偏量不宜过大,以避免土体出现较大的扰动。 (3)顶进技术措施 ①穿越前对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彻底检查,保证其顶进时具有良好的性能。 ②严格控制顶管的施工参数,防止超、欠挖。 ③顶管顶进的纠偏量越小,对土体的扰动也越小。因此在顶进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顶管顶进的纠偏量,尽量减小对正面土体的扰动。 ④施工过程中顶进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15mm/min左右,尽量做到均衡施工,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的耽搁。 安装位置还可适当提前些,以留有余量。

 第六章

  顶管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6.1导轨偏移 (1)现象 基坑导轨在顶管施工过程中产生左右或高低偏移。 (2)原因 ①导轨自身的强度不够,受到管子自重的压力而变形。 ②导轨固定不牢靠,受到外力及震动后发生偏移。 ③导轨底部所垫木板太软而产生较大变形。 (3)防治措施 ①对导轨进行加固或更换。 ②把偏移的导轨校正过来,并用牢固的支撑把它固定。 ③垫木应用硬木或用型钢、钢板,必要时可焊牢。 ④对工作底板进行加固。 6.2后靠背严重变形、位移或损坏 (1)现象 ①后靠背被主顶油缸顶得严重变形或损坏,已无法承受主顶油缸的推力。 ②后靠背被顶得与后座墙一起产生位移。 ③后座墙,由于复土太浅或被动土压力太小而使后座墙体产生位移影响到后靠背的稳定。 (2)防治措施 ①应该用刚度好的钢结构件取代单块钢板做后靠背。 ②后靠背后面的洞口要采取措施,可用刚度好的板桩或工字钢叠成“墙”垫住洞口或管口。 ③后座墙后的土体采用注浆等措施加固,或者在其地面上压上钢锭,增加地面荷载。 ④座墙尽量使墙脚插入到工作井底板以下深一些。 6.3测量仪器移动 (1)现象 用测量仪器观察标尺,偏差一下子大很多或无法找到标尺。在大多数情况下水准气泡也不准。 (2)原因 仪器被人碰到而移动或者是固定仪器的架子有移动。 (3)防治措施 ①仪器架一定要固定在基坑底板上,而且底板要牢固,不要把仪器架固定在会移动的支撑等上面。 ②仪器附近应设栏杆,防止被碰,失准。 ③发现仪器移动必须重新安装好,必须对原始数据做核对,确保重新安装后的仪器数据正确。同时,还应有人复核,并做好记录。 6.4管端破损

 (1)现象 ①在顶进过程中管端内壁产生剥落。 ②顶进过程中发现管端出现环形裂缝,同时有一部分内壁剥落。

 (2)原因 ①两管的张角过大,使其受压面积下降,压应力增加,超过管子所允许的压力。 ②主顶油缸的总推力超过了管子所能承受的推力,往往发生在靠近工作井处的几节管子中。当然后一种情况也有可能与前一种情况同时发生在一处。 ③木垫环太薄或太硬。

  (3)防治措施 ①在顶进过程中认真控制好方向,纠偏不要产生大起大落。 ②适当增加垫板的厚度,尽量扩大在张角大时的受压面积。 ③在损坏的接口处用环氧树脂修补后再安装上内套环。 6.5管接口渗漏 (1)现象 管接口处有地下水渗入或者产生漏水漏泥现象。 (2)原因 ①管接口损坏。 ②张角过大使密封失效。 ③橡胶止水圈没有安装正确或已损坏。 (3)防治措施 ①同9.5防治措施 ②安装前应查前橡胶止水圈的规格、型号与外观质量,正确套入砼管的插口槽入。在止水圈进入套环之前要涂抹些浓肥皂水。止水圈不能有翻转有挤出现象。 6.6管壁裂缝与管壁渗漏 (1)现象 管内壁有渗水,并有环向、纵向或不规则的裂缝。 (2)原因 ①管口附近出现环向裂缝,大多是纠偏过量。此种裂缝在企口管中最为常见。 ②管内产生纵向裂缝则有可能:管顶载荷太大,管子未达到应有的养护期,成品管子质量有问题,管子的砼不符合标准等。 ③管子承受的推力过大。 (3)防治措施 ①防止纠偏过度,管口张角每增加0.5度,其承受的推力则下降50%左右。 ②可在管端承受推力的端面上垫上一定厚度的木垫环,以增加管口承受推力的接触面积。 ③加强管子使用前的检验工作。 6.7地面沉降 (1)现象 在顶管施工完成以后,在管子中心线左右两侧的地面产生沉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沉降槽的宽度与深度均匀与日俱增。 (2)原因 沉降的原因有四种:第一种是超挖所造成的,正常的挖土量须控制在应挖土体的95%~100%之间。第二种是顶管过程中对土拓扰动而产生的沉降。 (3)防治措施 ①控制好尺进与出土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不超挖。 6.8严重偏高 (1)现象 管子前面出现塌方,工具管及管子均严重偏高。 (2)原因 管子严重偏高是手掘式顶管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其产生的原因都是土质较差的前提下,辅助施工措施又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时,前方发生塌方。这时,操作者为了罅塌方而错误地采用了所谓的“闷顶”,即不出土的情况下一味地往前顶而造成的。 因为前方发生塌方时,塌方的土就按土的自然休止角涌入管内,工具管前上方的土受到了扰动。这时,管子往前顶时就会沿着土的自然休止角往上爬。当清理完管内的土再进行测量时,管子已爬得很高了。情况严重的管子可爬到地面附近,在数十米长度内可一下子爬高2~3米。所以“闷顶”是万万不可采用的。 (3)防治措施 当管子前方出现塌方以后应采取必要的辅助施工方法来稳定挖掘面。如采用井点降水或采用注浆等措施,也可在工具管内充以适当的气压来使挖掘面稳定。 6.9左右偏差较大 (1)现象 左右偏差已超差,而且方向纠偏越纠越偏。 (2)原因 左右偏差一般较高低偏差纠正起来容易些,发生在手掘式顶管中的这种偏差不外乎于以下几种原因: ①一边土较硬,另一边土软软,因此工具管和管子偏向土软的一边。 ②手掘式因为比较简单,施工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派不太熟悉测量仪器的人进行测量,仪器看错。 (3)防治措施 ①尽量使管子两侧的措施对称。 ②测量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培训合格以后方可上岗,对初上岗的人员要在有经验较丰富的人员带领下进行作业,同时多加以复核,以免测量差错。 6.10严重偏低 (1)现象 工具管越顶越低,工具管内下部的土比较湿,比较软。 (2)原因 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由于管子上部土较硬,下部土软软。土软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土质本身存在着上层较硬,下层较软,我们是在两层土之间顶进。另一种是由于辅助施工措施使用不当或该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 (3)防治措施 ①尽量多挖上部较硬的土,而少挖下部较软的土。 6.11主顶推力过大 (1)现象 主顶油缸的推力已超出正常顶进阻力,每平方米管外面积的综合摩阻力已达20KN以上。 (2)原因 ①管子顶得不直,方向和高低偏差有大起大落现象。 ②遇到障碍物。 (3)防治措施 ①方向纠偏切忌过猛。 第七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1安全控制目标 (1)工伤死亡事故为0; (2)重大机械损坏事故为0。 7.2安全保证体系 以杜绝事故为目的,运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把各部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做到生产与安全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使安全管理制度化。项目经理部设专职安全部门,由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现场各工区安全员,现场工区经理和生产部门负责人、施工员、班组长及工人均属于安全管理部门的成员。 安全保证体系见图7.2-1所示。

 图7.2-1

 安全保证体系 7.3 重大危险源识别 (1)工作、接收井开挖后,为防止人员跌入基坑,临边防护是安全重点。 (2)工作、接受井塌方,因井最大挖深达8.3米,土质为膨胀性土。极易产生坍塌对井下和管内操作人员的安全影响很大。 (3)管内有毒气体入侵致使操作工人窒息,因管道内挖方段较长,人工长时间管内作业窒息危险较大。 (4)管前刃角土层坍塌。 (5)顶管从高处向低处顶进时管内积水。 (6)用电安全。 (7)吊装安全。 (8)交通安全。 7.4安全保证措施 (1)沿工作井四周设置1.2米高的固定护栏,护栏上挂安全网,工作井四周要挂相应的警示标语。 (2)挖土施工时工作井必须设置爬梯,供人员上下井用。使用的卷扬机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 (3)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工作井,不得堆放在工作井四周1米范围内。 (4)顶管作业人员必须戴硬安全帽。 (5)顶管施工区域沿线采用标准围挡。 (6)严格遵循土方开挖程序,控制均匀挖土,防止发生偏位,严重倾斜或管涌等现象,做好作业前和施工中的通风换气工作,每次进入管道时,保证管内通风,以免导致人身事故。 (7)吊车、起重设备由专人操作和专人指挥,统一信号,预防发生碰撞。吊车靠近工作井边坡行驶时, 加强对地基稳定性检查, 防止发生倾翻事故。吊管下工作井时,注意安全。 (8)加强机械设备维护、检查、保养。机电设备由专人操作,认真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超负荷作业。 (9)开挖前详细了解沿线管线资料,做好沿线管线保护措施。 (10)作业人员轮换制。每个作业人员在管内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 小时,避免劳动强度过大引起危险。 (11)顶进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洞口必须有施工人员照应,洞内用不大于12伏照明灯照明,每班作业时必须有合格的电工当班。 (12)利用轴流式抽水泵在工作井设置的集水井内进行抽水,保持井内无积水,抽水时,施工作业人员不得站立在积水范围内。 (13)备足水泵,在管内有积水时迅速抽干管内积水。 (14)出土时,井下不能站人,工作井上平台的作业人员出土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15)自制木板小车,用于放置压缩空气呼吸器和运载进管人员,并在车尾部拴上绳子,在万一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由管外监护人员迅速将管内人员拉出管外进行抢救。 (16)利用鼓风机并购买足够长度的软管,用于输送空气进入管道,加强管内空气的流动和循环。工作挖掘面的工人要佩带含氧量探测仪,经常检查该处含氧量必须超过18% 。 (17)管外配备专职监护人员,密切注意入管作业人员状态,每一分钟对管内人员进行呼喊或用一条绳子每隔一定时间拉一下作业人员,在得不到安全的反馈情况下立刻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18)井上配备相应药品。作业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紧急救援的培训,使全体人员懂得使用呼吸器和含氧量探测仪,懂得救人步骤, 并进行实地现场考核合格后才施工。 (19)在人员进管前要用含氧量探测仪进行管道内氧气浓度的探测,利用毒气探测仪进行管道有毒气体浓度的探测。 (20)电动卷扬机必须设置防冲顶装置。 (21)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有关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各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全部用电设施必须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第八章

  安全应急预案 8.1应急救援小组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包括“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应急救援日常工作小组”和“事故应急处置与善后小组”。 8.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1)应急组织机构

 图8.2-1

 应急组织机构图 (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长:黄涛 常务副组长:吴胜兵 副组长:翟志强、殷爱华、王洪涛、王维、陈良、陈良、何运飞 组员:唐建、唐栋梁、李邦生、莫文科、李承志、陈建光、阙洪珍、高桥、左小波、蔡军露、王发荣、赵冬晓、任勇、汤继红、曾东、钟伟、陈运明、

  姚春雨 (3)职责划分 组长:对应急救援工作负总责,负责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当事故发生时对救援工作进行总指挥。 常务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日常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生事故总指挥不在现场时,担任总指挥的职责。 副组长:协助组长和常务副组长工作,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 组员:支持和监督应急救援日常工作小组的工作,为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督促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8.3应急救援日常工作小组 运行管理小组设置在安全文明部总部,设部长一名、组员若干。

 图8.3-1

 应急救援日常工作小组成员构成及日常工作 组长:负责日常运行工作的计划与安排,负责预案编制、资源配置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应急救援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的开展等工作的开展计划。 组员:配合组长的计划安排,做好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预案编制;教育、培训资料的准备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的准备与开展。 8.4 事故应急处置与善后小组 设置总指挥1人,常务总指挥1人,副总指挥5人,下设救援资源保障小组、现场伤员抢救小组、技术保证小组、设备抢救小组、保卫小组、协调处理小组,共6个小组。 总指挥:黄涛(项目经理),负责事故现场救援行动的总体指挥工作。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是否上报上级救援机构和是否需要上级协作;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组织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与消防队、地方政府和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对难以解决的紧急情况做出安排;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原受事故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 常务总指挥:吴圣兵(项目常务副经理),负责项目日常应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协助总指挥工作,总指挥不在项目部时,担任并行使总指挥的职责。 副总指挥:翟志强(书记)、殷爱华(总工)、王洪涛(商务副)、陈良(生产副经理)、何运飞(副总工),协助总指挥做好现场抢险的指挥工作,在总指挥不能及时到场的时候执行总指挥的职责。 资源保障小组:组长莫文科(物资部),物资部其他成员担任组员。根据事故类别,负责召集抢险救援的人员;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应急物资,确保抢险救援所需的物资。必要时,请求上级救援组织或地方政府机构协调兄弟单位借调物资救援。 现场伤员抢救小组:组长秦亚玲(综合部),综合部及后勤部人员担任组员。根据现场伤员的受伤情况,确定伤员抢救的临时处置方案,在资源保障小组的配合下,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安全的方式把伤员运送到医疗机构救治。 技术保证小组:组长王法荣 (现场技术负责人),和工程部相关成员担任组员,在出现突发性事故的情况下,根据现场出险情况,快速制定详细有效的复核实际情况的救援方案,并向总指挥提出抢险方案,以便充分组织人员、设备进行抢险工作。在需要设备辅助救援时,联络相关设备,保证救援工作实施。 设备抢险小组:组长汪嘉伟(设备部),设备部其他设备相关成员担任组员,在出现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的情况下,根据设备出险情况,向总指挥提出抢险方案,组织设备抢险方案的实施。在需要设备辅助救援时,联络相关设备,保证救援工作实施。 现场保卫小组:组长徐前进(安全文明部),安全文明部其他成员及作业班组长担任组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组织疏散、撤离、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物资;根据事故现场情况,设置警戒区,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及车辆,预防和制止各种不利于现场稳定的活动,维护现场治安;并负责联系后勤部安排抢险救援人员的膳食。 协调处理小组:组长周生强(商务部),商务部成员及劳资任组员。根据实际情况,协调业主方、安全监督、公安、工会、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获取帮助,防止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协调处理的动态。 8.5常见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8.5.1坍塌 (1)迅速挖掘抢救出压埋者。尽早将伤员的头部露出来,即刻清除其口腔、鼻腔内的泥土、砂石,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救出伤员后,先迅速检查心跳和呼吸。如果心跳呼吸已停止,立即先连续进行2次人工呼吸。 (3)在搬运伤员中,防止肢体活动,不论有无骨折,都要用夹板固定,并肢体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 (4)发生塌方意外事故后,必须打120急救电话报警。 (5)切忌对压埋受伤部位进行热敷或按摩。 (6)肢体出血禁止使用止血带止血,因为可加重挤压综合征。 (7)脊椎骨折或损伤固定和搬运原则,应使脊椎保持平行,不要弯曲扭动,以防止损伤脊椎神经。 8.5.2高处坠落 (1)坠落在地的伤员,应初步检查伤情,不乱搬动摇晃,应立即呼叫120急救医生前来救治。 (2)采取初步救护措施:止血、包扎、固定。 (3)怀疑脊柱骨折,按脊柱骨折的搬运原则急救。切忌一人抱胸,一人扶腿搬运。伤员上下担架应有3~4人分别抱住头、胸、壂、腿,保持动作一致平稳,避免脊椎弯曲扭动,加重伤情。 8.5.3触电 (1)迅速关闭开关,切断电源,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确认自己无触电危险再进行救护。 (2)用绝缘物品挑开或切断触电者身上的电线、灯、插座等带电物品。 (3)触电者脱离电源后,立即将其抬至通风较好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扣、裤带。轻型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应就地休息1~2h再活动。 (4)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触电者必须坚持长时间的人工呼吸和脏按压。 (5)立即呼救120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护。并在不间断抢救的情况下护送医院进一步急救。 8.5.4 中毒 本项目可能出现中毒主要途径为吸入毒物(有害的气体),采取以下应急救援预案: (1)应立即使中毒人员脱离现场,在抢救和救治时应加强通风及吸氧。 (2)及早向附近的人求助或打120电话呼救。 (3)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平放在地上,将其头转向一侧。 (4)轻度中毒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5)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8.6应急物品和设备配备 8.6.1应急物品 配备急救箱。并定期检查、更换超过消毒期的敷料和过期药品。由专人保管,但不要上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现场人员要知道。 (1)配备救护常用物品:血压计、体温计、纱布、胶布、外用绷带、止血带、消毒棉球、无菌敷料、三角巾、创可贴、剪刀、镊子、手电筒、热水袋、缝衣针或针灸针、火柴、一次性塑料袋、夹板、别针等。 (2)消毒和保护用品:口罩、无菌橡皮手套、消毒棉花、医用酒精等。 (3)常用药品:云南白药、红花油、葡萄糖、生理盐水、医用酒精、碘酒等。 (4)其他应急设备和设施:可充电工作灯、警戒带、各类安全警示牌、安全带、安全绳、担架等。 8.6.2应急设备 见表8.6.2-1。 表8.6.2-1

 应急设备表 序号 名

 称 规 格 数 量 备

 注 1 发电机

 100KW 2 根据施工进度可增加配备 2 抽水机 30m3/h以上 12 根据施工进度可增加配备 3 汽车式起重机 50T 2 基坑开挖支护、机构施工时 4 防汛车辆 5座 1 经理部人员接送车辆,出现险情时专用 5 指挥车辆 5座 1 平时领导用车,出现险情时专用 6 灭火器 干粉 若干 按工地防火规定配备,出现险情全部投入 7 对讲机

 4 用于平时的工程测量,应急时优先投入 8 急救药箱

 3 各工点配备1箱 9 人员运输车辆

 20座以上 2 人员撤离时运输用车 10 氧气瓶

  便携式 5 如遇管内有毒气体挖掘工人窒息 11 空气检测仪

 2 固定在掘进端头报警器在内外都有 8.7应急响应 8.7.1应急启动条件和分级 (1)预案启动条件 发生下列情况时,由总指挥宣布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① 安全事故的险情、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有可能继续增大。

 ② 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或影响有可能继续扩大。 ③ 虽不属于重大安全事故,但事故隐患排除过程中,情况发生突然变化,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④ 总指挥认为有必要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响应分级 1级:启动,向政府部门求援。如:发生了群死群伤、大范围环境污染事故。 2级:启动,向兄弟项目部、周边单位或医疗单位求助。如:发生较大的伤亡,本部救援指挥人员不在,资源无法配置,或者本部资源不足以应对事故伤亡或损失。 3级:启动,由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协助解决。情况一般指工人受重伤,发生严重机损事故。 4级:不启动,由当事人自行解决。一般的情况是个别工人受轻微伤害,设备有小故障如:手擦破皮、皮肤被尖锐物体划伤、设备停转。 8.7.2响应程序 (1)发现人向现场施工负责人汇报,施工负责人向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总指挥报告; (2)总指挥决定是否要启动预案,启动哪一级的预案; (3)若不需要启动,则在事故处理的同时,其他生产照常。 (4)若需要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则需要视情况,看是否需要停止施工,全力解决出现的问题。此时的程序是:

 ① 指挥保卫组做好现场的隔离和警戒工作。同时,指挥伤员抢救小组,先对伤员进行现场的紧急救护,然后送往医院救治。

 ② 指挥设备抢险小组对出现的设备故障和事故进行抢险,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③ 技术保障小组快速制定出技术抢救方案,并呈报总指挥审批。

 ④ 物资保障小组应第一时间提供抢险所需物资。

 ⑤ 协调处理小组收集事故信息,并联系相关方协调处理。 当安全事故超出内部抢险救援的能力,应及时作出要求外部抢险救援的决定,并积极配合、全力协助外部抢险救援队伍。 8.7.3应急结束 (1)事故得到及时处理,不会再继续扩大,造成更大的伤亡或损失。 (2)伤员得到妥善安置,伤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3)达到恢复生产条件。 8.8应急救援联络通信录 序号 姓

 名 职务(部门) 应急小组 联系电话 1 黄涛 项目经理 总指挥 13908355592 2 吴圣兵 项目常务副经理 常务总指挥 13896175995 3 翟志强 项目书记 副总指挥 18623041227 4 殷爱华 项目总工 副总指挥 15001809838 5 王洪涛 商务副经理 副总指挥 18616877995 6 陈良 生产副经理 副总指挥 18623115880 7 何运飞 副总工 副总指挥 18606136533 8 莫文科 物资部 资源保障组长 18680833677 9 邹路琼 物资部 组员 18696567900 10 秦亚玲 综合办公室 伤员抢救组长 18696645251 11 张骏伟 综合办公室 组员 18691777721 12 徐前进 安全文明部 现场保卫组长 15982172808 13 屠国志 安全文明部 组员 15008216147 14 王法荣 现场技术负责人 技术保障组长 13896152512 15 郭培博 工程部 组员 13657677552 16 赵冬晓 工程部 组员 18606135185 17 王东志 工程部 组员 18691731233 24 汪嘉伟 设备部 设备抢修组长 18681952531 25 古焱林 设备部 组员 13527335623 26 周生强 商务部 协调处理组长 18686868262 27 袁珑瑕 劳资 组员 18283247127 8.9医院及联系电话 **市部分医院分布见图8.9-1。

 图8.9-1

 **市部分医院分布图 医院分布说明如下: 第二人民医院 地址:四圣祠北街15号 电话:(028)86621522 **军区总医院(综合性大医院) 地址:蓉都大道天回路270号 电话:(028)86570120 **市第一人民医院 地址:高新南区繁雄大道万象北路18号 电话:(028)85313526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地址:**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20号 电话:(028)85503960 其中,**军区总医院离项目位置较近,交通也比较方便,为项目的主要对口联络医院。 通用急救电话:120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及各方协调 9.1环境保护 (1)凡对环境有污染的废物,如生产垃圾、废弃材料等,必须征得建设单位和当地环保部门的同意后,在指定的地点排放、堆放、掩埋或销毁,不得污染当地水源和环境。 (2)在开工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土方的合理堆放位置,尽量减少占地。施工区域采取拦挡,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工程施工中的临时堆放采用彩料布覆盖蔽物。 (3)施工中如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时,立即停止施工及时将情况向当地的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处理后,再继续施工。 9.2文明施工 (1)为了消除运输工作坑及管道材料对道路清洁的影响,特采取如下措施: ① 运输材料不得堆放过高,应绑扎牢固。 ② 运输砂、石的车辆,装载不得超过车箱壁,且不超载。 ③ 白天,设专人在车辆经过道路上值班,随时清理道路上的垃圾。并保护道路畅通;清晨6点,派人清扫施工场地和运输材料车辆通过的道路。 (2)班组应做好“三清、五好”工作,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① 材料员必须搞好材料的堆放工作,使场地整洁、清爽。 ② 现场建立保卫小组,落实防盗措施,项目保卫部门协助现场班组,搞好治安工作。 ③ 项目加强对外用工的管理,外用工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和务工证方可进入施工现场。 (3)防火 ①按规定,施工消防用水流量为5L/S,施工用水管用DN75的镀锌钢管。 ②民工宿舍房屋中设1~2个泡沫灭火器。 ③加强外用工的防火意识,职工不得在临时宿舍内拉电线、生火、卧床吸烟等,一经发现,将按公司“施工现场防火管理标准”予以重处。 9.3各方协调 9.3.1协调工作涉及到的单位或人员 协调工作主要设计以下4方面的单位: (1)与参建各方之间的协调,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地勘等单位。 (2)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协调,包括交管部门、市政部门、环保部门、通信、电力、燃气、水厂、污水处理等单位。 (3)与附近百姓的协调。 (4)与媒体单位的关系协调。 9.3.2协调措施 (1)跟业主协调时,本着尊重、征询的原则,主动沟通。意见不一致时,耐心解释,争取业主代表信任、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以通过双方上级领导协调解决。 (2)跟设计单位协调时,本着探讨、沟通、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探讨、完善设计中的遗漏,或提出更利于施工的设计方案,但不强行推加自己的观点。 (3)跟监理单位协调时,本着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规范为依据,与监理人员及时主动沟通,耐心解释,征得谅解,争取理解和配合。对监理指出的错误或不符合规范的做法等应及时改正。 (4)与主管部门协调时,应多寻求业主的帮助,并熟悉各部门的办事程序或流程,按要求及时提交申请或上报资料,应主动配合主管部门的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等。 (5)与附近百姓协调时,态度应温和,不武断,不野蛮,正面回应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对于能力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理解。 (6)与媒体协调时,态度应温和、谦虚、谨慎,应热情接待,不随意发言,不讲出格的话,在媒体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及单位形象,争取媒体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第十章

  施工进度安排及资源配置计划 10.1施工进度安排 2012年8月下旬~2012年10月上旬。 10.2人员配置计划 按24小时全天候施工配置人员。 每个作业面配置施工技术主管1名,技术员2名,工长2名,质检员3名,试验员3名,安全员3名,测量员7名,物资采购、仓2名,设备管理人员2名,电工2名,机修工4名,现场配备2个作业班组:钢筋工10名、模板工10人,混凝土工10人、土方工10人,顶管工20人。其中钢筋工负责工作坑井壁钢筋施工,模板工负责工作坑井壁模板施工,混凝土工负责工作坑井壁混凝土施工,土方工负责工作坑挖方作业,顶管工负责顶管顶进施工作业,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组负责现场交通组织,安全维护、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及现场车辆、施工道路的清扫、清洗,围挡保洁,废料处理。 详见表10.2-1。 表10.2-1

 施工人员计划配置 序号 工

 种 人数 备

 注 1 生产经理 1 主要负责项目施工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2 技术主管 2 负责技术管理及技术总结(工程部) 3 技术员 2 主要从事现场技术及施工管理和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程部) 4 工长 2 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安排及机械和劳动力的调配 5 质检工程师 1 负责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等(质检部) 6 质检员 2 负责质量督促检查、验收(质检部) 7 试验工程师 1 负责试验管理、试验监督等(试验室) 8 试验员 2 负责原材料检验、现场坍落度检测、现场泥浆比重检测等(试验室) 9 安全工程师 1 负责安全管理、安全监督,组织安全培训等(劳安部) 10 安全员 2 负责监督检查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劳安部) 11 测量工程师 1 负责测量管理等(测量组) 12 测量员 6 负责顶管高程、平面位置、监测等工作,收集整理测量资料(测量组) 13 起重工 5 吊装施工(起重组) 14 物资采购、仓管 2 负责材料采购,收发等工作(物资部) 15 设备管理人员 2 负责机械设备的调配、管理等工作(设备部) 16 土方工 16 土方开挖 17 钢筋组组长 2 负责钢筋质量管理等(钢筋组) 18 钢筋工 2 后场钢筋下料、转运等(钢筋组) 19 钢筋工 16 负责工作坑钢筋绑扎工作(钢筋组) 20 模板工 12 负责工作坑井壁模板安装(模板班组) 21 砼工 12 负责工作坑混凝土浇筑作业(混凝土班组) 22 顶管工 20 负责电管施工作业(顶管班组) 23 电工 2 电气操作、线路维护检查(船机部) 24 设备操作人员 10 机械、车辆驾驶、顶管机等(船机部) 25 机修人员 4 负责设备维护等(船机部) 26 外协人员 2 负责现场协调工作 27 安全文明环保员 16 配合安全工程师进行安全维护、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现场车辆、施工道路的清扫、清洗、围挡保洁 28 交通协管员 8 负责现场交通组织协管 29 警卫 4 负责施工区域内外的守卫、巡逻、检查消防等 10.3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备注 顶管掘进机

 4台 一段式工具管 千斤顶 250t 8台

 汽车吊 25T 8辆

 液压动力站 ZB-500 8套

 通风设备

 4套

 电焊机 30KW 4台

 污水泵 φ100 8台

 钢筋机械

 2套 弯曲、切割、调直等 压密注浆设备

 2套

 特制管道内运土小车 (附图) 8台

 鼓风机

 8台

 10.4材料计划 材料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HPB钢筋 8mm Kg 132.72 护壁后背墙 HRB钢筋 16,18,20,22,28(mm) Kg 75674.88 护壁后背墙 混凝土 C30 m3 968.21 工作井封底、背墙、导轨基础等 模板 竹胶板 m3 2661.81

 钢筋混凝土Ⅲ级管 Ф1000mm m 487 施工 环形顶铁

 块 8

 U形顶铁

 块 16

 型钢

 t 4.363

 方木 10cm*10cm m 3864.76

 

推荐访问:立交 污水 专项
上一篇:【35KV海则滩变2号主变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
下一篇:【2019年主题教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3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