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穿刺的体会】静脉穿刺实践体会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摘要]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是护理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操作项目之一,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本文对周围静脉穿刺的理论和相关的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 周围静脉; 输液; 静脉穿刺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74-01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关系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和治疗率,是护士的基本功护理工作质量的标准。
  1 一般研究
  1.1 一般研究 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表明,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故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
  1.2 穿刺角度的判定 资料研究表明,分别以20°、40°、60°角从静脉上方和静脉侧方六种进针方法各进行穿刺输液1次,比较六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输液肿块情况等,结果静脉穿刺疼痛感与进针角度呈负相关,且从静脉上方进针明显优于从静脉侧方进针;从静脉上方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引起的输液肿块与进针角度有明显关系。40°角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60°角穿刺成功率最低,角度越大出现的输液肿块越多;从静脉侧方进针出现的输液肿块明显少于从静脉上方进针;从静脉侧方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及输液过程中出现肿块均与进针角度无明显关系。
  1.3 小儿与老人的穿刺 小儿穿刺要选择合适的血管,因为一般比成人难度要大。尽量用最细最短的导管,选用适合的针头。可分为直刺法、斜刺法和“挑起进针”法。而对老年人要先评估好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和心理稳定性;评估病人血管的大小、长度、弹性、部位等,评估输液量、痛觉敏感程度等。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措施。
  2 穿刺相关的联系
  2.1 与疼痛的关系 穿刺引起疼痛与刺激作用的时间、作用面积有关。穿刺角度小,针头经过皮肤的面积就大,易致患者疼痛;加大穿刺进针角度,使针头经过皮肤的面积就小,刺激越小,产生的痛感就小;从静脉侧方进针,由于是先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由于速度慢、针刺时间长、机械性潜行对皮肤及皮下组织(浅筋膜)刺激大,致痛物质释放增多,疼痛厉害;从血管上方直刺入皮肤血管,省去了皮下潜行过程,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时间,减少了针头对血管周围组织的刺激与损伤,大大减轻了穿刺造成的疼痛。从静脉上方进针引起的疼痛感明显优于从静脉侧方进针;穿刺角度越大疼痛越轻。
  2.2 与成功率的关系 不同角度从静脉侧方进针只影响疼痛的程度,不影响穿刺成功率,以不同角度从静脉侧方进针,由于是先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进血管的角度差不多是一致的,故穿刺成功率无多大影响;从静脉上方进针的角度不同,穿刺成功率有明显差异,40°角进针穿刺成功率最高,由于从静脉上方进针速度快,回血也快,且可避免血管滑动,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高;而20°角进行静脉穿刺,可能因针尖在皮下潜行距离长,落空感不明显,回血慢。医学
  2.3 与输液肿块的关系 输液肿块是因针尖穿破血管壁致出血或针尖脱出血管外致液体渗漏引起。从静脉上方进针比侧方进针易出现肿块,因从上方进针回血快,针梗进血管内少,留在皮肤外较多致不易固定或患者稍活动针梗便脱出血管外而出现渗漏引起肿块,且进针角度越大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肿块越多,因角度过大易穿透血管下壁引起出血。从静脉侧方进针,针梗进入血管较多,比较固定不易脱出血管外。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工作中治疗和抢救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近年来护理界不断研究的课题,能够迅速、准确、规范的操作应该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功,要深入研究周围静脉穿刺的方法,才能不断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莘.静脉输液护理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0:80.
  [2] 钟华荪,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89-213.
  [3] 张金珠,毛昌淳.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9,9(6),增刊1:194-196.

推荐访问:穿刺 静脉 体会
上一篇: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的护理体会:有血吸虫病导致脾肿大
下一篇: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引起肩关节疼痛原因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