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院内感染【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防控】

来源:英国移民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关键词] 儿科病区; 院内感染; 防控   [中图分类号] R246.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89-01   
  儿童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重者可引起高热不退、抽搐、顽固性腹泻,脱水,且年龄越小的患儿越容易发生。因此,加强儿科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防控。
  1 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的原因
  1.1 儿科病房人员流动频繁,住院期间探视人员较杂,探视次数多,难免有探视者带致病菌感染患儿。有的家长还喜欢换病房,互换玩具,部分家长卫生意识淡薄,患儿随地大小便,吐痰后又不及时处理干净,这样极大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2 我院儿科病房床位不多,病房比较拥挤,床距过小,空气不流通,特别到了冬季,家长怕小孩冻着,不愿开窗通风,容易造成院内感染。
  1.3 同一病房病种混杂,不同系统疾病及疾病不同时期的患儿同住一室。
  1.4 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一个医生或护士分管病床多并且分散在不同的病房,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利于病原体传播,特别是手污染传播现象较严重,往往是护士从肠炎、肺炎病房处置后未及时洗手,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床前,触摸听话、可爱的患儿,引起感染。
  1.5 病区卫生员缺乏必要的消毒意识,各病房拖地板、擦桌子时同用一个拖把、抹布,造成交叉感染。
  1.6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指征掌握不明确、用药时间过长等。[1]
  2 院内感染防控
  2.1 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2.1.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 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和感染科的具体指导下,儿科病区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2.1.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院内感染的教育,增强消毒意识,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卫生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2.2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2]。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长期接触、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极易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故应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凡是接触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穿长工作服,操作后及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并严格预防针刺伤。调查显示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3],因此我院加强了对护士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鞋套、防护镜、防护面罩、口罩、手套等,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2.3.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在配置药物、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知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氧气面罩、一次性备皮刀、一次性输液托手固定板等;止血带一人一根,用后用500mg/L的84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晾干备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3.2 规范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病人频繁、直接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因此,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4]。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规范洗手,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
  2.4 控制环境污染,重视环境清洁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5]。儿科病区人员流动大,不仅有护士医生、患儿及家长,还有实习学生、进修医生,而且一个患儿来住院,陪伴的家属往往是3~4人,甚至更多。这些因素使儿科病区的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其他科室增多明显,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1 病区空气消毒 病房时时开窗换气,尽量少用空调。在冬季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每次15 min,病房及治疗室每晚紫外线照射消毒1 h,每间病房的病床数不超过3张,拉长病床间距在1m以上,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房隔离治疗,尽量同一病房收治同一病种的患儿,病房要定时开窗通气,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照射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1h,每周用无水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并且要做好紫外线消毒登记。
  2.4.2 病区物品表面的消毒 床、桌子、凳子、治疗车等每日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每月彻底擦拭1次,病区床单要定期更换,污染后立即更换。抹布做到一床一椅各一巾,避免一块抹布到处抹的现象,平时有污物染随时擦拭。
  2.4.3 地面的处理 做到一室一拖把,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记,避免混淆。有污物时应500mg/L84消毒剂浸泡30min,用后集中消毒处理,晾干备用。
  2.4.4 做好陪护人员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定期不定期向患儿家属讲解院内感染知识。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员及次数,家属有病暂停陪护探视。宣教家属不乱串病房,不使用别人的物品,不随地吐痰,垃圾袋装,大小便专盆并及时倾倒。
  2.5 合理使用抗菌药
  3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可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切断其传播途径。对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医用垃圾用双层聚乙烯黄色塑料袋装,损伤性废物装入锐器盒,标志醒目,有盛有医疗废物类型的文字说明,如“感染性废物”,当锐器盒或塑料袋装3/4满时应进行有效封口,紧实严密,包装外面要标有警示标记,贴有中文标签,注明废物产生的单位、日期、废物的类别等,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终末处理,运送交接时要做好交接记录。
  4 小结
  控制儿科病区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组织领导和知识培训是前提;做好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是重要手段。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必须从最基础抓起,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身边做起,使院内感染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王芸,孙雪宁,等.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J].齐事药事,2009,28(6):370-373
  [2] 刘胜文.现代医学感染管理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2-193.
  [3] 周建伟,罗阳.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7-10.
  [4] 黄颖森.两种七步洗手法的效果比较.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24(10):19-20.
  [5] 何伶俐,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83-285.

推荐访问:病区 院内 儿科 防控
上一篇: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后注意事项
下一篇:护生在患者移动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_如何在大学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