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19-08-20 点击: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肠道发炎(红、肿、溃疡)。1859年英国内科医生Sir Samuel Wilks首次描述了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变。克罗恩病是在1932年由美国的内科医生Burril BCrohn首次具体描述的,之后人们便以他的名字Crohn(克罗恩)来命名这一疾病。溃疡性结肠炎,顾名思义,即炎症范围局限于结肠。克罗恩病可以累及从口腔到肛门任何部位的胃肠道,但炎症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小肠和结肠。绝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会经历疾病加重和好转交替的情况,当肠道炎症加重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到腹泻、腹痛等症状复发,称为活动期;当肠道炎症的程度减轻(或消失),患者通常感觉不到症状,称为缓解期。
  
  发病原因
  
  研究发现,在遗传、感染、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刺激作用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肠道引发了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炎症反应。炎症造成肠道壁破坏,导致便血和腹痛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携带了增加患病风险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激发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环境因素究竟是什么,但研究发现,肠道感染、焦虑、吸烟等能够诱使疾病复发,其患病几率城市高于乡村,这可能与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日照时间长的地区低于日照时间短的地区,这可能与日照促使人体产生足量的维生索D有关。
  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世界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别。北美和欧洲白人发病率最高,每100 000个居民中约有100~150人患炎症性肠病。中国是世界上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0 000个居民中只有3~4人患病。但近年数据显示,我国患该病的人数正在快速增多。遗传基因的差别、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发病人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现症状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患者通常经历多次复发和缓解交替的过程。症状与炎症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腹泻、腹部绞痛、发热、便血、食欲减退、呕吐、贫血、消瘦等。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症状表现为轻度至重度不等,可能导致肠道局部的并发症,如:大量出血、穿孔、肠腔狭窄、肛周脓肿和瘘管、癌变等;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以外的并发症,如关节炎、皮肤病、眼炎、骨质疏松、肝脏和肾脏损害等。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以确定诊断。在疾病的缓解期,患者应定期随诊,包括定期行血清学、胃肠道钡餐造影及肠镜等检查。这些辅助检查可以使医生判断肠道的炎症情况,评价复发风险。
  
  安排好家居生活
  
  虽然目前还没有彻底预防炎症性肠病复发的方法,但正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延缓炎症的复发。
  
  1 均衡营养
  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如果保持饮食种类均衡、摄人足量的维生素能使病情缓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应遵循营养丰富、易消化、少纤维的原则。当肠道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时,应多吃含铁和叶酸丰富的食物,如蛋黄、绿叶蔬菜;当腹泻丢失大量水分时,充足的饮水量可保证肠道对水、盐的吸收,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当大量应用抗生素治疗或者腹泻后,肠道丢失大量的肠内有益细菌时,如能补充肠道益生菌,将有利于肠道的免疫平衡。
  
  2 少食多餐
  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应每次少量进食,每日吃5~6餐或更多次为好。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可减轻肠道工作量而缓解腹痛。
  
  3 放松心情
  精神紧张、焦虑可以诱使疾病复发。科学研究证明,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学会控制焦虑,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态,可减轻症状、减少疾病复发。当心情紧张时,做肌肉放松操、冥想、听音乐、适当运动都有助于释放紧张的情绪。
  
  4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肌肉和骨骼,还可以缓解焦虑,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疾病症状。户外有氧运动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恢复肠道免疫系统平衡,同时还能改善骨质疏松。炎症性肠病患者不适合做剧烈的运动,而太极、瑜伽等舒缓运动是很好的选择。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避免饮酒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豆类经肠道内细菌酵解后产生较多的气体,会加重腹痛症状。一些高脂肪(如坚果类)、高纤维(如生的蔬菜)食物在肠道中降解慢,不易消化吸收,会加重肠道的负担。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发现可疑的食物,如发现某种食品食用后症状加重,可以每周在日记中记一次食后感觉,并观察症状变化。
  特别指出,吸烟会显著增加克罗恩病的严重程度和复发频率;临床研究证实,一些难治性的克罗恩病,戒烟后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医药和谐观植根于传统和谐文化之中,它注重探索人的整体生理、病理特征,研究各种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把人体作为复杂系统而有机协调,使人体处于平衡的自然状态,也即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现象。
  中庸属于哲学范畴,是一种做人、处事、为官等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即按“中”的标准去做,是一种“完善”的象征。中庸与和谐有着辨证统一的关系。中庸的目标是和谐,和谐的前提是中庸;中庸是达到和谐的手段、和谐是中庸的必然结果。
  中庸之道讲究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风度。孔子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主张用“中和”方法使之保持相对平衡,防止因矛盾激化而转化,失去和谐。《礼记・中庸》篇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庸之道贯穿于天地万物诸领域,是天地万物协调发展的基础。
  中庸能产生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美。中庸的核心内涵是保持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效果,追求事物发展的最佳效率。即是为人处世,说话做事无过无不及,既不过分也不欠缺,作为道德要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作为方法,中庸就是在矛盾双方寻求同一点、结合点,持中守正,化解矛盾,求同存异,包容并蓄,恰到好处,以保持事物的平衡稳定。这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境界,是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它要求人们立身处世要采取和平与中正、既不狂妄也不自悲的态度。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也应体现中庸之道,做人讲究厚道、实在、友好、和善,以真、以诚、以宽、以礼、以情待人;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 各种不同见解,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戮力同心。如企业决策者允公允能,决不偏听偏信,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做出正确的处理。
  中和之道也是儒家的“中庸养心法”,清心寡欲,待人和善,率真达观,宽容仁厚,一言一行,力求恰如其分;自信但不自负,自谦但不自卑,自强但不自傲,自尊但不自大。以此处世,实现人际和谐;以此养心,确保梦稳神怡。中和之道中的“中庸养心法”,可谓与中医心理疗法一脉相承。
  人体疾病的形成,其根源即是中庸的偏离。在生态大系统内的医学思想中,如中医药学的许多基本理念、基本思想、诊病方式、治疗目的和手段等,无不依据先进的中庸思想而确立。
  其一,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临床医疗和保健防病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和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理法方药、预防及养生等内容。中医药就是运用中庸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和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同时,又把人体的各个组织及器官部分以阴阳相属,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力求达到阴阳平衡,也就是人的整体的协调匀称,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目的。这也正是中庸对中医药治疗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客观依据。
  其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正是吸收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通过“消解”、“调和”、“清泻”、“补益”,使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状态得到改善,采用化解的方法去调和造成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逐步实现新的协调平衡。例如中医的“四诊”,察色按脉,先辨阴阳,以此判断患者是阴虚,还是阳虚,或者是阴阳两虚,然后对证施药,使之恢复阴阳平衡,病可痊愈。
  其三,中庸之道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因素,其目的在于营造“万物育焉”的全方位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核心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和谐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制度的和谐等各个领域,其中也无不蕴育着深邃的心理疗法内涵。
  无疑,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和谐社会的建构,特别是对和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已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繁衍的真谛。

推荐访问:预防 炎症性 肠病
上一篇:常伴一生的是心情_常伴吾身 一生靠浪
下一篇:[降服“不动声色”的杀手]不动声色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