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专家门诊总是爆棚]为什么专家有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19-05-15 点击:

  专家门诊供求两极分化严重      2010年12月7日,一位家长为给孩子看病,在某大城市的儿童医院门诊楼外露宿,这天当地最低温度是零下5℃。为了挂个专家号,据说无论酷暑严冬,那里总有家长和患儿露宿,有的支起一顶帐篷,有的在地铺周围摆一图纸箱挡风,还有的一家三口紧紧挤在一起,大人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孩子……而医院附近的小区里,一套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被分隔成8个小间,为求医而来的租客颇多。
  据统计,2010年12月这家儿童医院日门诊量多次突破8000人次,逼近历史最高值。这座大城市一年“专家号”约178万个,但去年的医疗总人次是1.38亿,其中多数人希望找专家看病――即使其中只有一半人真正需要专家诊疗,需求与供给的比例也达到39:11与此同时,许多基层医院门庭冷落。
  
  专家奇缺却不增加供给
  
  我国目前大约有200万名医生,分摊到13亿人口上,每千人约有1.5个医生。在世界10个人口大国中,这样的“医生人口比”位于中间,似乎并不算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印度每千人仅0.6个医生,而美国为2.7个。
  我国的200万医生中,拥有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只占约1/3,有医学博士教育水平的还不到1%。而在印度、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都需要接受医学博士教育。如果按医学博士标准,那么我们国家的“医生人口比”只有印度的1/40。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能不让病人去找专家医生呢!
  2008年医疗卫生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12倍,比一些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低得多。例如,电信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为全国平均的1.7倍,烟草制品业和银行业为2.1倍,软件业为2.6倍,证券业为5.9倍。成为医生,需要接受多年正规教育,而后要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工作压力、责任和风险都很大,但其整体收入与付出之比,在社会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体制不利培养专家
  
  除了医生职业本身还缺乏吸引力,对医生岗位的种种制度限制也是造成看病难的重要原因。公立医院“一统天下”,其他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医疗行业,限制了医疗岗位的增长。在公立医院中,医生的编制数量受到限制,医院无法根据病人需要增加医生,还有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将医生与医院捆绑在一起的体制安排:医生只能是某家医院的雇员,只能从属于一家医院:这种限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将医生的职业发展机会凝固化了:医学院毕业生能到三甲医院工作,就有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空间,有成为专家的机会:而到基层医院工作,由于只能接触常见病、多发病,很难提高医疗技术。为此,当医学院毕业生无法进入三甲医院,许多人便放弃了、转行了。有限的三甲医院岗位堵塞了培养大量医疗专家的机会。
  在发达国家,医生一般自己开诊所,同时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一个医生可与多家医院合作。这样,优秀的医生便可发挥更大作用,病人直接找医生,没必要集中跑到大医院。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利用专家级医生的资源,使其发挥更大效能。
  
  (摘自《文汇报》)

推荐访问:专家门诊 爆棚
上一篇:按揉三个穴位可降血压 降血压的最好办法
下一篇:要不要考事业编【要不要离开这个“事业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