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执业考试针灸学】中医针灸考试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0-03-30 点击:

  2016执业考试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经络系统的组成表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

  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

 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脏腑相络)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

 联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中心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队器,连目系,环唇内

 要点五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膀胱飞扬肾大钟,脾络公孙胃丰隆,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通里心,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名大包,督脉长强任鸠尾。

 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以转筋、筋痛、弛纵等表现为主,如痹证、口眼歪斜、痿证等。针灸治疗经筋病多局部取穴,且多用燔针劫刺。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后人加)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

  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

 3.特殊作用:如天枢可治泄泻,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

  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目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阴经

 侧头、耳、项、胁肋病、胆病

 眼病

 足太阳经

 后头、项、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肛肠病

   足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腹部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脉、督脉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名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

 回阳、回脱、强壮作用

 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部病

  第五单元 特定穴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1.-----五输穴: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1)“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使用,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3)按时选用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原穴、络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原”指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是联络的意思。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

 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2. 临床应用 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3.---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

 脾俞

 章门

 胃

 胃俞

 中腕

 肝

 肝俞

 期门

 胆

 胆俞

 日月

 肾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4.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 古人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孙

  冲脉病证

  心、胸、胃疾病

  内关

  阴维脉病证

  后溪

  督脉疾病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申脉

  阳跷脉病证

  足临泣

  带脉病症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外关

  阳维脉病证

  列缺

  任脉病症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阴跷脉病证

  5-----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会”,是聚会的意思。

   1.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2.临床应用 八会穴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

 6----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孔最温溜肺大肠,水泉金门肾膀胱,中都外丘肝与胆,阴郄养老心小肠,

 郄门会宗心包焦,地机梁丘脾胃相,交信跗阳阴阳跷,筑宾阳交维阴阳。

 临床应用 :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

 7----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临床应用:“合治内腑”;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等。

 8----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

 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因此能治脾、肝、肾两经的疾病。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寸。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

  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寸。

  剑胸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12 寸。两乳头之间8 寸。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

  肘横纹(平肘尖)到腕掌(背)侧横纹 12 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寸。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 15 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3寸。髌底至髌尖2 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19 寸。臀沟至腘横纹14寸。

  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寸。内踝尖至足底3寸。

 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分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第2骶后孔中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痹。

 丘墟 (原穴)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脐窝中央。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第二十一单元 奇穴

 四神聪: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缝: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阑尾: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针刺准备

   要点一 消毒:包括针具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和治疗室内消毒。

   要点二 体位

 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指切进针法:称爪切进针法,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称骈指进针法,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提捏进针法: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针刺角度和深度

    角度

 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 

  3.平刺 也称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两种。

  辅助手法1.循法 2.弹法 3.刮法4.摇法5.飞法6.震颤法

  得气“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针刺补泻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脉》)为针刺补泻的原则,针刺补泻手法是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一般可根据其手法操作的简、繁不同等特点,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以下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泻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泻法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

   补法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针刺异常情况

 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单元 灸法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要点一 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炷后,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一)直接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

   2.无瘢痕灸 又名非化脓灸。

   (二)间接灸

 1.隔姜灸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

 2.隔蒜灸 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等病证。

 3.隔盐灸 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治

   

   4.隔附子饼灸 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要点二 艾条灸

   (一)悬起灸

   1.温和灸 2.雀啄灸 3.回旋灸 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二)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要点三 温针灸

 灸法的注意事项

 要点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要点二 施灸的禁忌

 要点三 灸后处理

 第二十四单元 拔罐法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要点一 拔罐方法

   1.留罐法 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如神经性皮炎、痰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要点二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要点三 拔罐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五单元 其他针法

 电针法

   电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适量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一)电针常用输出波型和作用特点

   1.疏密波 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 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 刺激作用强,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二)操作方法

 三棱针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 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 又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 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疼痛、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 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皮肤针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是以多支短针组成。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皮肤针法源于古代的“半刺”、“毛刺”、“扬刺”等刺法。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第二十七单元 治疗总论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针灸处方

   要点一 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选穴  4.对症选穴

    要点二 配穴方法

   1.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结合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2.按经配穴 按经配穴是根据经脉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

 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 -----头痛  

 主穴:百会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合谷

 配穴: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昆仑;

  阳明头痛:印堂、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头维、阴陵泉;

    肝阳上亢:太冲、太溪;

   痰浊头痛:丰隆、中脘;

 瘀血头痛:血海、膈俞;

   血虚头痛:脾俞、足三里。

  偏头痛:  

 主穴:率谷 阿是穴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百会、行间

  痰湿偏盛:中脘、丰隆

  瘀血阻络:血海、膈俞

  二、 -------面痛  

 主穴: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太冲 内庭

 配穴:

    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支痛:颧髎、迎香;

    下颌支痛:承浆、颊车、翳风;

    外感风寒:风池、列缺;

    外感风热:曲池、外关;

    气血瘀滞:内关、三阴交;

    肝胃郁热:行间、内庭;

    阴虚阳亢:风池、太溪。

  三、 ------腰 痛

 主穴: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配穴:

   督脉病证:后溪;

   足太阳经证:申脉;

   腰椎病变:腰夹脊;

   寒湿腰痛: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肾俞、太溪。

 四、----痹 证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输”)

 配穴:

   行痹:膈俞、血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痛痹: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大椎、曲池。(泻热疏风)

 五、------坐骨神经痛

 主穴

    足太阳经证:腰夹脊 秩边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丘墟

  配穴:

    寒湿证:命门、腰阳关;

   瘀血阻络证:血海、阿是穴;

   气血不足证:足三里、三阴交。

   六、----中 风

 1.中经络

  主穴:三阴交 水沟 内关 尺泽 极泉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足下垂:解溪;

   口角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

 2. 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2)脱证 关元 神阙

 七、 -----眩 晕

 1.实证:

   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中脘、丰隆。

 2.虚证:

   主穴: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不足:太溪、悬钟、三阴交。

 八、 -----面 瘫

 主穴: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太冲

 配穴:风寒外袭:风池、风府;

 风热侵袭:外关、关冲;

 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

 眼睑闭合不全:鱼腰、丝竹空、申脉;

 鼻唇沟变浅:迎香;

 人中沟歪斜:水沟;

 颏唇沟歪斜:承浆;

 乳突部疼痛: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廉泉:

 九、-----痿 证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外关 合谷 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悬钟 三阴交解溪 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津伤:尺泽、大椎;

 湿热浸淫:阴陵泉、内庭;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

 十、 -----痫 病

 1.发作期   主穴:水沟 百会 后溪 内关 涌泉

 2.间歇期

  主穴: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腰奇

 配穴:痰火扰神:神门、行间、内庭;

 风痰闭阻:合谷、风池、阴陵泉;

 瘀阻脑络:膈俞、内关、血海;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

 十一、 ------不 寐

 主穴:百会 安眠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配穴: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太溪、肾俞;

 心胆气虚:心俞、胆俞;

 肝火扰神:行间、侠溪;

 脾胃不和:足三里、内关;

 噩梦多:厉兑、隐白;

 头晕: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夹脊、四神聪。

 十二、----郁 证

 主穴:百会 印堂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丰隆、阴陵泉、天突;

 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天突、照海。

 十三、 ------痴 呆

 主穴:百会 印堂 四神聪 内关 太溪 悬钟

  配穴: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

 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血海;

 痰浊蒙窍:丰隆、中脘;

 瘀血阻络:膈俞、太冲。

 十四、 -----心 悸

 主穴:内关 神门 郄门 心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胆俞;

 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太溪、肾俞;

 水气凌心:气海、阴陵泉;

 心脉瘀阻:膻中、膈俞。

 十五、 -----感 冒

 主穴:列缺 合谷 风池 大椎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风门、肺俞;风热感冒:曲池、尺泽;

   夹湿:阴陵泉;

   夹暑:委中;

   体虚感冒: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商阳。

 十六、---------咳 嗽

 1.外感咳嗽 主穴:肺俞 列缺 合谷

  配穴:风寒袭肺:风门、太渊;风热犯肺:大椎、曲池。

 咽喉痛:少商。

 2.内伤咳嗽主穴: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痰湿阻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鱼际。肺阴亏虚配膏肓。咯血配孔最。胁痛:阳陵泉。咽喉干痒:太溪。 盗汗:阴郄。气短乏力:足三里、气海。

 十七、----哮 喘

 1.实证主穴:列缺 尺泽 肺俞 中府 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风门、合谷;

 痰热阻肺:丰隆、曲池;

 喘甚者;天突。

 2.虚证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十八、----呕 吐

 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邪客胃:上脘、胃俞;

   热邪内蕴:合谷、金津、玉液;

   饮食停滞:粱门、天枢;

   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痰饮内停:丰隆、公孙;

   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十九、 ----胃 痛

 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客胃:胃俞;

   饮食伤胃: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瘀血停胃:膈俞、三阴交。

   脾胃虚寒:关元、脾俞、胃俞;

   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内庭。

 二十、------泄 泻

  1、急性泄泻

 (足阳明、足太阴)

 主穴: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寒湿内盛:神阙;

 肠腑湿热:内庭、曲池;

 食滞肠胃:中脘。

 泻下脓血:曲池、三阴交、内庭。

 2.慢性泄泻 (足阳明、足太阴、任脉)

   主穴: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气虚弱:脾俞、太白;

 肾阳虚衰:肾俞、关元;

 肝气乘脾:肝俞、太冲。

 久泻虚陷者:百会。

 二十一、-----痢 疾

 主穴:天枢 上巨虚 合谷 三阴交

 配穴:

   湿热痢:曲池、内庭;

 寒湿痢:中脘、气海;

 疫毒痢:大椎、十宣;

 噤口痢:内关、中脘;

 休息痢:脾俞、足三里;

 久痢脱肛:百会。

 二十二、----便 秘

 主穴: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合谷、曲池;

 气秘:太冲、中脘;

 冷秘:神阙、关元;

 虚秘: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

 二十三、----阳 痿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命门、太溪;惊恐伤肾:志室、胆俞;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

 湿热下注: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太冲、内关;

 失眠多梦: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

 二十四、-----癃 闭

 1.实证 主穴:中极 膀胱俞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膀胱湿热:委阳;肺热壅盛:尺泽;肝郁气滞:太冲;

 浊瘀阻塞:次髎、血海。

 2. 虚证主穴:关元 脾俞 肾俞 三焦俞 秩边

  配穴:脾虚气弱: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太溪、命门。

 二十五、-----消 渴

 主穴: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肺燥津伤:太渊、少府;

 胃热津伤:内庭、地机;

 肾阴亏虚:复溜、太冲;

 阴阳两虚:关元、命门;

 上肢疼痛或麻木: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风池、曲池、血海。

 第二十九单元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月经不调

 妇科选穴三阴交必选

 1.月经先期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配行间;虚热配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配隐白。

 2.月经后期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凝配关元、命门;血虚配足三里、血海。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配期门、太冲;肾虚配肾俞、太溪。

 二 、---痛经

 1.实证  主穴 中极 次髎 地机 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寒凝血瘀:关元、归来。

 2.虚证  主穴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气血虚弱:气海、脾俞;

 肾气亏损:太溪、肾俞。

 三、---崩漏

 1. 实证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隐白

   配穴:血热:中极、血海;

 血瘀:血海、膈俞;

 湿热:中极、阴陵泉;

 气郁:膻中、太冲。

 2.虚证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肾俞 足三里

   配穴:脾虚:百会、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

 四、----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肾俞 肝俞 太溪 气海 三阴交

  配穴:

    肾阴虚:照海、阴谷;

   肾阳虚: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中脘、丰隆。

   烦躁失眠:心俞、神门;

   纳少便溏:中脘、阴陵泉。

 五、----带下病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三阴交

  配穴:

    湿热下注:阴陵泉、水道、次髎;

   脾虚:气海、足三里、脾俞;

   肾虚:关元、肾俞、照海;

   阴痒:蠡沟、太冲。

 六、-----缺乳

 主穴 膻中 乳根 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足三里、脾俞、胃俞。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

 七、----遗尿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

   脾肺气虚:肺俞、气海、足三里;

   肝经郁热:行间、阳陵泉;

   夜梦多:百会、神门。

 第三十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

    ----瘾疹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三阴交

 配穴:

   风热犯表:大椎、风门;

   风寒束表:风门、肺俞;

   胃肠积热:天枢、足三里;

   血虚风燥:脾俞、足三里。

   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配内关。

 二、----蛇串疮

 主穴 局部阿是穴 相应夹脊穴

 配穴:肝胆火盛:行间、侠溪

 脾胃湿热:阴陵泉、内庭

 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

 便秘、:天枢。心烦:神门。

 三、----神经性皮炎

 主穴 阿是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配穴

    风热侵袭:外关、风池;

   肝郁化火:太冲、肝俞;

   血虚风燥:脾俞、三阴交、足三里。

 四、----乳癖

 主穴 膻中 乳根 屋翳 期门 足三里 太冲

  配穴:

   肝郁气滞:肝俞、内关;

   痰浊凝结:丰隆、中脘;

   冲任失调:关元、肝俞、肾俞。

 五、----颈椎病

 主穴 颈夹脊 天柱 风池 曲池 悬钟 阿是穴

 配穴:

   病在太阳经:申脉;病在少阳经配外关;

 病在阳明经:合谷;病在督脉配后溪。

   外邪内侵:合谷、列缺;

 气滞血瘀:膈俞、合谷;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上肢麻、痛:合谷、手三里;

 头晕头痛:百会或四神聪;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耳鸣、耳聋:听宫、外关。

 六、 ----落枕

 主穴:外劳宫 天柱 阿是穴 后溪 悬钟

  配穴:

   病在督脉、太阳经者:大椎、束骨;

   病在少阳经:风池、肩井。

   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背痛配天宗。

 七、----漏肩风

 主穴: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阳陵泉 条口透承山

 配穴:

   手阳明经证;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手太阳经证: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八、---扭伤

 主穴:阿是穴 局部腧穴

   腰部: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

   颈部: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九、----肘劳

 主穴 阿是穴

 配穴:手阳明经筋证:曲池、手三里、三间;

 手太阳经筋证:阳谷、小海;

 手少阳经筋证:外关、天井。

 第三十一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 、----目赤肿痛 手阳明 足厥阴

 主穴 睛明 太阳 风池 合谷 太冲

 配穴:外感风热:少商、外关;

 肝胆火盛:行间、侠溪。

 二 、----耳鸣耳聋

 1.实证 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主穴 听会 翳风 中渚 侠溪

  配穴:外感风邪:外关、合谷;

 肝胆火盛:行间、丘墟;

 痰火郁结:丰隆、阴陵泉。

 2.虚证 足少阴

   主穴 听宫 翳风 太溪 肾俞

  配穴:

  脾胃虚弱:气海、足三里。

 三 、----牙痛

  手阳明 足阳明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虚火牙痛:太溪、行间。

 四、----咽喉肿痛

 1.实证 手太阴 手阳明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外关;

 肺胃热盛:内庭、鱼际。

 2.虚证

 足少阴

    主穴 太溪 照海 列缺 鱼际

 五、 ----近视

 主穴 睛明 承泣 风池 光明

  配穴: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第三十二单元 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 、---晕厥

 督脉

 主穴 水沟 百会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虚证:气海、关元;

  实证:合谷、太冲。

 二、----内脏绞痛

 1.心绞痛

 手厥阴 手少阴

   主穴 内关 郄门 阴郄 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寒邪凝滞:神阙、至阳;

 痰浊阻络:中脘、丰隆;

 阳气虚衰:心俞、至阳。

 2.胆绞痛

 足少阳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日月

   配穴:肝胆湿热:内庭、阴陵泉;

  肝胆气滞:太冲、丘墟;

  蛔虫妄动:迎香透四白。

 3.肾绞痛 足太阴

   主穴 肾俞 膀胱俞 中极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下焦湿热:委阳、合谷;

  肾气不足:气海、关元。

 三、----肥胖症

 手足阳明 足太阴

 主穴 曲池 天枢 阴陵泉 丰隆 太冲

  配穴:

    胃肠积热:上巨虚、内庭;

   脾胃虚弱:脾俞、足三里;

   肾阳亏虚:肾俞、关元。

   心悸:神门、内关;

   胸闷:膻中、内关;

   嗜睡:照海、申脉;

   腹部肥胖:归来、下脘、中极;

   便秘:支沟;

   性功能减退:关元、肾俞;

   下肢水肿:三阴交、水分。

推荐访问:执业 考试 针灸学
上一篇:诗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诗歌
下一篇:个人情况报告 民主评议党员情况报告十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